第三章 六点的灰烬
一周后的傍晚六点,夕阳将滨海市陶艺街染成了金色。“陶语”工作室的老板发现隔壁“火痕”陶艺坊的烟囱还在冒烟,推门进去时,看到50岁的陶艺家周野倒在窑炉旁,浑身是火,早已烧得面目全非。
消防车熄灭明火后,陆沉和林岚走进布满灰烬的工作室。窑炉还残留着高温,周野的尸体蜷缩在地上,法医初步判断,他是被人打晕后,扔进窑炉旁的柴火堆里焚烧的,致命伤是头部的钝器伤。
“现场有打斗痕迹,”陈默指着地上破碎的陶罐,“看来死者和凶手发生过争执,但凶手力量占优。”他蹲下身,从灰烬里捡起一张烧焦的白色卡片,上面还能辨认出“第三声钟响,献给未成型的陶坯”的字样,和前两起案件的卡片格式完全一致。
林岚戴着防毒面具,仔细检查尸体。死者的右脚脚踝处,有一道清晰的“秒针痕”,刻痕手法和前两起案件的“时针痕”“分针痕”完全相同。“死亡时间在傍晚六点左右,”她对陆沉说,“头部钝器伤是致命伤,焚烧是死后进行的。脚踝的‘秒针痕’,和前两起的‘针痕’形成了‘时、分、秒’的对应。”
在窑炉的内壁上,技术人员发现了用白色涂料写的“18:00”,和挂钟、日晷上的刻字一样。而周野工作台上,一个还未上釉的陶坯被人捏碎,碎片散落在灰烬中,其中一块碎片上,画着一个未完成的“圆形”图案。
“‘未成型的陶坯’对应周野的陶艺家身份,”陆沉看着破碎的陶坯,“前两起案件,‘等式’对应数学,‘榫卯’对应古建筑修复,‘陶坯’对应陶艺,凶手的目标确实是按‘职业’筛选的。时间上,零点、三点、六点,间隔都是三个小时,下一个会不会是九点?”
“陆队,你看这个,”陈默拿着一张照片跑过来,是周野案陶坯碎片上的“圆形”图案,“技术科还原了完整图案,应该是一个‘罗盘’的轮廓,但缺少了‘指针’部分。张诚案的几何题‘直角’,李修远案的‘卯眼’,周野案的‘罗盘指针’,这些‘未完成’的部分,会不会是凶手留下的‘密码’?”
林岚突然想起什么,从证物袋里拿出前两起案件的卡片:“第一案‘未完成的等式’,等式需要‘等号’闭合;第二案‘未闭合的榫卯’,榫卯需要‘咬合’;第三案‘未成型的陶坯’,陶坯需要‘烧制’。这些‘未完成’的动作,会不会和‘时间’有关?比如,等式的‘等号’像‘12’,榫卯的‘咬合’像‘3’,陶坯的‘烧制’像‘6’?”
陆沉沉默着,在笔记本上写下三个时间:12:00(零点)、15:00(三点)、18:00(六点),对应的“针痕”是时、分、秒,对应的“未完成”线索是直角、卯眼、罗盘指针。“如果规律是这样,下一个时间点就是21:00(九点),‘针痕’可能对应‘时钟’本身,而‘未完成’的线索,可能和下一个死者的职业相关。”
他看向窗外,夕阳已经落下,夜色开始笼罩陶艺街。窑炉的余温渐渐散去,灰烬被风吹起,像细小的黑色雪花。“陈默,查全市与‘罗盘’‘方向’‘导航’相关的职业——航海员、飞行员、测绘师、风水师……所有可能的都要查。林岚,尸检重点查头部钝器伤的工具,还有脚踝‘秒针痕’的细节,和前两起对比,确认是否同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