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他对这个项目的第一句评价,直接指出了核心问题:类似项目很多,提升空间有限。
“那你的想法?”编程高手有些不耐烦地问。
陈默拿起一支笔,在白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大脑轮廓,然后在旁边写下了几个关键词:“睡眠”、“记忆”、“编码”、“外部刺激”。
“睡眠记忆固化……经颅微电流刺激……”他断断续续地说着一些术语,“靶向强化……替代重复学习……”
团队成员面面相觑,听不懂。
林枫的心脏却猛地一跳。他瞬间明白了陈默想做什么!他想绕过传统的学习重复过程,直接在大脑记忆形成的睡眠阶段进行干预,通过精准的微电流刺激,强化记忆痕迹!这想法太大胆,太超前,甚至有点……危险!
“这不可能!”物理奇才首先反对,“电流刺激的参数怎么确定?安全性怎么保证?这需要大量的神经科学和医学实验支撑!”
“而且这听起来像邪术!”文案能手表示担忧。
陈默不再说话,只是看着林枫。
林枫的大脑在飞速运转。风险极大,伦理问题敏感,几乎不可能在高中阶段实现。但是……如果只是做一个极简化的、安全阈值内的模拟验证呢?不需要真正作用于人体,而是通过脑波信号模拟和计算机建模,来证明其理论上的可行性?这同样是一个惊人的创新!
他的思维被陈默的想法彻底点燃了,视野一下子被打开了。
“我们可以不做实体,”林枫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我们做理论模型和计算机仿真!重点阐述这个设想的意义和未来可能性!”
争论开始了。林枫第一次和自己的团队成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终,或许是因为林枫以往的威信,或许是被这个想法本身的震撼力所打动,团队决定冒险一试。
项目方向彻底扭转。林枫负责整体框架、数学模型和对外沟通;陈默负责核心算法设计和理论突破;其他成员则协助编程、查找资料和制作演示材料。
合作远比想象中艰难。陈默经常找不到人,他的思路像闪电一样难以捕捉,沟通极其困难。林枫不得不成为中间的翻译器和项目经理,拼命学习神经科学的知识,努力理解陈默的只言片语,然后将它们转化成团队能够理解的任务。
他无数次在深夜,对着陈默写来的几行代码或者一个图形苦思冥想,然后猛地一拍桌子,恍然大悟,那种思维的闪电也仿佛劈中了他,让他战栗又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