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季临近,云黎开始担心起来。1938年的华北冬天极其寒冷,而林骁的小队仍然困在山中,与日军周旋。从偶尔传回的纸条中,她得知他们的冬衣单薄,许多人已经生了冻疮。
“必须想办法送些御寒物资过去。”云黎下定决心。
她跑遍全县城,终于找到一家还在生产老式热水袋的工厂,买了十个;又买了加厚的羊毛袜和手套;最难得的是,她在一个老裁缝那里定制了十件加棉内衣,特意要求用最朴素的土布制作。
这些物资传送过去后,林骁的回信格外激动:“云君雪中送炭,恩同再造。近日天寒,已有两人冻伤,得此衣物,可谓及时雨。”
然而,云黎仍然忧心忡忡。她知道这些还远远不够。深思熟虑后,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传送自热火锅。
这个想法风险很大,自热火锅的加热原理对1938年的人来说近乎魔法。但她想到那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战士,还是决定冒险一试。
她买了十箱自热火锅,仔细撕去所有现代标识和说明书,只留下纯铝内盒。然后用毛笔在油纸上写下详细的使用方法:“将此包倒入盒中,加水,片刻即热。小心烫手,不可直接触摸底部。”
传送时,她忐忑不安,生怕这种“未来科技”会引起恐慌或误用。
等待回音的那几个小时格外漫长。当挎包终于再次传来熟悉的重量时,云黎几乎是颤抖着手取出纸条。
纸条上的字迹因为激动而更加潦草:“云君真乃神人也!今日得赐‘仙锅’,加水自热,弟兄们皆惊为天物。热食下肚,寒意全无,士气大振。不知何以为报,唯有多杀倭寇,保家卫国!”
随信附来的是一片漂亮的枫叶,已经被压平风干,红得像火。云黎小心地将枫叶夹在日记本中,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十一月底,华北下了第一场雪。林骁的纸条上开始出现对严寒的描述:“呼气成冰,枪栓冻住,需以体温温之。”
云黎心急如焚,她知道必须送更多御寒物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