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到窗边,拉开窗帘,让刺眼的阳光照在脸上。
冰冷的玻璃窗倒映出我毫无血色的脸。
“姐,你别难过。”我开口,声音平静得连我自己都有些意外,“钱不够的话,你再跟我说。”
我甚至主动询问她是否需要再打一些生活费,声音里刻意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我倒要看看,她的胃口到底有多大。
电话那头,林雅明显地顿了一下。
那几秒钟的沉默,像是贪婪的野兽在嗅探猎物的虚实。
“……暂时不用了,溪溪,你给的已经够多了,姐不能再给你添麻烦了。”
她的语气里,带着一丝被“识破”后的警惕和试探。
她拒绝了。
这让我更加确定,他们是有预谋的诈骗,而不是临时起意。
骗到一笔就收手,换下一个目标,这是惯犯的伎俩。
挂了电话,我心中最后一点侥幸也彻底破灭。
我开始回想。
回想这些年,林雅身上的种种不对劲。
她总是在家族群里抱怨自己家境不好,老公赚钱少,日子过得紧巴巴。
可转头,她的朋友圈里又会时不时出现一些名牌包包、高档化妆品,虽然事后都轻描淡写地说是“高仿”或者“朋友送的”。
她也常常“无意间”透露自己靠着某些“小道消息”赚了点外快,引得一些亲戚羡慕不已。
现在想来,那些所谓的“抱怨”和“炫耀”,不过都是她精心布置的铺垫。
先塑造一个“家境贫寒但努力生活”的人设,博取同情。
再偶尔展现一下“赚钱能力”,让人觉得她有门路。
双管齐下,为日后的“借钱”和“投资”诈骗打下基础。
我打开家族群聊,往上翻着聊天记录。
果然,就在跟我“借钱”的前一周,林雅还在群里发了一张自己深夜加班吃泡面的照片,配文是:“生活不易,唯有坚强。”
下面一堆亲戚在安慰她,夸她懂事。
现在看来,那张照片,那句话,每一个标点符号都透着算计。
我感觉后背一阵发凉。
这张用亲情编织的巨网,到底网住了多少人?
我再次点开昨天拍的视频。
画面里的林雅和陈明,笑得那么真实,那么自然。
他们之间的每一个眼神交流,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充满了夫妻间的默契。
这绝对不是演出来的。
这是他们生活的常态。
我在网上搜索“假离婚”、“亲戚诈骗”之类的关键词。
跳出来的案例触目惊心。
套路几乎如出一辙:卖惨博同情,借钱应急,然后消失。
或者更进一步,以高回报为诱饵,拉亲戚朋友“投资”,最后血本无归。
被最亲近的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屈辱感,像潮水一样将我淹没。
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一边是林雅在我面前痛哭流涕的脸,一边是她在金店里依偎在陈明怀里撒娇的脸。
两张脸在我脑海里不断交织、重叠,撕扯着我的神经。
这种痛苦,远比失去两万块钱要来得猛烈。
第二天,我提着一袋水果,去了王阿姨家。
王阿姨是我家几十年的老邻居,看着我长大,跟我妈情同姐妹。
她是个热心肠,也是我们这一片儿有名的“包打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