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这个问题倒是切中了学术内容。许婉清略一思索,言简意赅地解释了几句背后的逻辑。

赵寅时: 原来如此!受教了!学姐你真厉害![[动画表情:膜拜大佬]]

许婉清:“……”她实在不擅长应对这种直白的、带着动画表情的赞美。

她回了两个字:过奖。

对话似乎应该结束了。她放下手机,拿起洗漱用品。

然而几分钟后,手机又亮了一下。

赵寅时:*学姐学姐,还有个小小的问题……我们物理学院这边想给参与活动的同学准备一点小纪念品,你觉得是定制书签好,还是那种迷你科学模型盆栽好?[[动画表情:托腮思考]]

许婉清看着这个问题,微微蹙眉。这种细节问题,其实在群里问或者下次会议提都可以,并不需要单独来问她。

但出于负责的态度,她还是给出了客观建议:书签成本较低且实用,模型盆栽更趣味但可能需要考虑养护和成本。建议书签。

赵寅时:*好的!听学姐的![[动画表情:OK]]

这次,许婉清等了一会儿,确认没有新的消息弹出来,才再次放下手机。她隐约觉得,这个赵寅时,似乎找她聊天的频率有点过高了,而且总用着那些让她不知如何回应的表情包。

接下来的几天,这种情况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赵寅时总会找到各种由头给她发私信。

有时是正事,但完全可以放在群里讨论:

赵寅时:*学姐,我们修改后的方案发群里了,你有空瞅一眼不?[[动画表情:乖巧等待]]

有时是纯粹的知识探讨(或者说,单方面的请教):

赵寅时: 学姐!我今天看到一篇讲量子纠缠和某种微生物通信机制可能性的文章(虽然是猜想),好神奇!学姐你们生科院有没有研究这个方向的?[[动画表情:好奇宝宝]]

甚至有时是毫无意义的分享:

赵寅时:学姐,你看窗外!今天的夕阳是橘子味的![[图片:一张隔着窗户拍的、有些模糊的火烧云]]

许婉清看着这些时不时冒出来的消息,心情有些复杂。

理性上,她认为这些沟通大多数并非必要,占用了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她更习惯于高效、有目的的交流。那些蹦蹦跳跳的表情包和过于活泼的语气词,常常让她感到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回应。

但另一方面,她又无法彻底冷下脸来置之不理。因为他的问题大多包裹着“正事”或“求知”的外衣,态度也总是真诚热情,让她找不到干脆利落拒绝的理由。

她开始习惯在专注阅读文献的间隙,被他的消息提示音打断;习惯在思考实验数据时,分神回复他那些天马行空的问题;甚至偶尔,在看到那张“橘子味夕阳”的照片时,她会下意识地抬头看了一眼窗外——那天的夕阳,确实染红了半边天。

这种“打扰”悄然渗透进她规律的生活,像一种 persistent 的、低浓度的酶,缓慢地、不易察觉地作用着,改变着她周围环境的“pH值”。

她依旧回复得简短、冷静,从不使用表情包,也从不主动开启话题。但回复的频率,似乎并没有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