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寅时在画面里摸了摸后脑勺,笑道:“学姐考虑得周到!那我们可以先选简单安全的试试?”
“嗯,”许婉清应道,随即转向更实际的问题,“活动的核心目的是促进适应性交流和跨学科思维。我认为可以结合双方专业特点,设计几个固定的互动环节,而不是单一的大型活动。这样更容易组织和控制。”
她条理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构想,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生科院的两位新生连连点头表示赞同。李老师也觉得这样更稳妥。
赵寅时听着她清晰冷静的分析,原本兴奋的表情稍微收敛了一些,变得认真起来。他发现自己这位学姐虽然话不多,但每句都切中要害,和她清冷的外表一样,有着一种强大的、理性的内核。
“学姐说得对,”他收敛了跳脱,表示支持,“那我们具体讨论一下哪几个环节比较好?我觉得我刚才那个‘破解谣言’的想法可以做成一个小环节……”
会议接下来进入了更实质性的讨论阶段。许婉清主导着流程,确保讨论不偏离主题和可行性范围。赵寅时则提供了大量的创意火花,虽然其中一部分被许婉清以“目前实施难度较大”为由暂时搁置,但也有一些得到了采纳和细化。
两人一个像严谨的舵手,掌控着方向;一个像鼓满风的帆,提供着前进的动力。偶尔会有分歧,比如赵寅时觉得某个环节可以更活泼,而许婉清则更注重内容和秩序,但最终总能找到折中的方案。
李老师看着讨论气氛渐入佳境,笑着说了几句鼓励的话,便因为还有其他事提前退出了会议,将剩下的细节讨论留给了学生们。
会议持续了近一个小时。结束时,初步的活动框架和分工终于确定下来。
“那就先这样,大家按照分工尽快收集一下资料,下次会议前发到群里。”许婉清做着最后总结。
“好的学姐!”生科院的两位新生乖巧应答。
“没问题!保证完成任务!”赵寅时的声音依旧充满干劲。
退出会议室,许婉清轻轻呼出一口气,揉了揉微微发胀的太阳穴。这种需要不断协调和沟通的工作,确实比做实验更耗神。她看了一眼笔记本上记录得密密麻麻的要点,以及那个不断冒出新点子的物理学院新生的名字。
虽然过程有点折腾,但效率尚可。她客观地评价。
另一边,赵寅时退出会议后,却显得意犹未尽。他对着室友感叹:“哇,生科院那位许学姐,真的好厉害!”
室友打游戏头也不抬:“哪个?很漂亮的那个?”
“不是漂不漂亮的问题,”赵寅时回想著会议里许婉清冷静分析、掌控全场的样子,眼睛发亮,“是那种……特别冷静、特别靠谱的感觉!你懂吗?而且她居然能跟上我的思路,还能把我那些不靠谱的想法拉回正轨!太酷了!”
他似乎完全忘了之前被对方冷淡回应的小小挫败,此刻充满了对这位“酷学姐”的欣赏和……一种更浓厚的兴趣。
工作的纽带已经建立,更多的接触似乎无可避免。许婉清规划的、井井有条的世界里,正式闯入了一个变量因子——赵寅时。而她尚未意识到,这个因子的活性,远超她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