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无论如何,一条新的、不可避免的交集线,已经通过官方通知,正式地将两人连接了起来。许婉清的清静日子,似乎真的要告一段落了。
4 第一次工作接触
跨学院合作的通知像一份不容拒绝的实验任务书,摆在了许婉清面前。她习惯于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工作,于是,在收到通知的第二天下午,她便通过微信联系了物理学院的负责辅导员李老师。
简单的寒暄和互相确认身份后,许婉清直接切入正题,提议尽快召开一次线上会议,双方辅导员和新生代表都参加,初步讨论活动形式和分工。
李老师很快回复同意,并拉了一个临时微信群,群名十分官方:“生科-物理新生工作坊筹备组”。
许婉清看着群里陆续加入的几个陌生头像和名字,其中一个昵称叫“寅时”的,头像是一个跃起扣篮的动漫人物,格外醒目。她几乎能想象出手机那头,那个阳光过分的男生可能露出的笑容。
会议定在晚上八点,通过视频软件进行。许婉清提前五分钟进入会议室,调整好摄像头和麦克风。她穿着简单的家居服,但坐姿端正,面前还摊开了一个笔记本,准备记录要点。
很快,物理学院的李老师也进来了,是一位看起来三十岁左右、性格随和的男老师。接着,生科院的另外两名新生代表也怯生生地加入了,礼貌地向老师和学姐问好。
最后一個加入的是赵寅时。他的画面刚出现,就带来一股扑面而来的活力。
“李老师晚上好!学姐晚上好!生科院的同学们晚上好!”他声音响亮,带着笑意,似乎刚洗完澡,头发还有些蓬松湿润,穿着宽松的篮球背心,背景是宿舍的书桌,能看到旁边挂着的球衣。
许婉清只是淡淡点头回应:“晚上好。”
李老师主持了会议,简单说明了学校的要求和期望。然后轮到大家自由讨论活动形式。
生科院的两位新生有些拘谨,提出的想法比较中规中矩,比如“举办讲座”、“组织参观实验室”。
赵寅时则完全不同。他思维活跃,点子一个接一个地往外冒。
“光是讲座多没意思啊!我们可以搞点好玩的!”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充满热情,“比如搞个‘破解谣言’小竞赛?用物理和生物知识联手戳破那些朋友圈谣言!或者组织个简单的趣味实验擂台赛?既能动手又能学东西!”
他说得兴起,还配合着手势,摄像头前的画面都跟着晃动。
许婉清安静地听着,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一两个关键词。理性上,她承认他的有些想法确实比单纯的讲座更有趣,参与度可能更高。但感性上,他这种跳跃的、发散性的思维模式,让她觉得有些……难以掌控。
“赵寅时同学的想法很有创意,”许婉清终于开口,声音通过麦克风传出,冷静而平稳,“但我们需要考虑可行性、时间限制和安全性。比如趣味实验,涉及器材、试剂和潜在风险,需要详细评估和报备。”
她的话像一阵冷静的风,稍稍吹散了赵寅时过于热烈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