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脖子位置应该比地面温度高!可项链熔了(证明脖子处温度高),地上的耳坠铂金主体却没熔(证明地面温度相对低)?这温差方向似乎……反了?

陆恺: (颔首) 很好,你抓住了第一个关键。

火焰灼烧,热空气上升,正常情况应是上方温度更高。但尸B所在处,其颈部(上方)佩戴的14K金熔了,而其附近地面(下方)的铂金主体却未熔。

这不符合常规火场热力学分布。

唯一的解释是——那枚铂金耳坠的主体承受的最高温度,远低于熔毁14K金链所需的温度。

换言之,在尸B颈部承受高温(熔化14K金)时,那枚掉落地面的耳坠主体所处的环境温度,很可能并未达到足以熔化铂金甚至14K金的程度。

4 蜡像迷局

张猛: (震惊) 这怎么可能?!

火就在门口烧!除非……除非那耳坠是后来才掉下去的?在火势减弱后?

但消防员进去时,火刚被压制,温度依然极高,铂金没那么容易冷却得那么快……

陆恺: (指向代表二楼起火点的白子旁边那片象征“蜡质残留”的空格)

第二个关键点:那滩蜡。低熔点(60-70°C)。它出现在起火点正下方附近。

张猛: (猛地醒悟) 您是说……那蜡是在起火时就存在的?在高温下应该瞬间气化消失才对!怎么可能留下一大滩残留?除非……除非燃烧过程非常短暂?或者……温度根本没达到蜡的沸点(通常远高于熔点)很久?但这怎么可能?!

陆恺: (嘴角掠过一丝极淡的弧度) 结合我们刚才的矛盾点:尸B附近存在一个短暂且温度相对不算极高的热源……以及门口那滩未能完全烧尽、反而融化流淌的低熔点蜡……

张队长,你头盔里的队友踩到它时,它还是“黏糊糊的”,对吗?

张猛: (如遭雷击,声音艰涩) 对!刚被水浇过,温度降了,但……没有完全冷却固化!说明它被熔化后不久……天啊!陆先生!难道二楼休息室门口那个……根本不是真正的尸B?!那滩蜡……

陆恺: (将一枚原本放在二楼“尸B”位置的黑子轻轻提起,放到那滩“蜡质残留”的区域) 那是凶手伪造的“尸体”!

一个用与堵塞喷淋系统相同的特殊蜡像制作的假人模特!

内部中空,填充了易燃物,并精心布置了一个利用白磷自燃作为延时引信的灯芯装置!

(张猛瞳孔骤缩,呼吸停滞。)

陆恺: (逻辑链条清晰展开,棋子快速移动,模拟犯罪过程)

前期准备: 凶手(很可能是古董店主或极其熟悉内部的人)提前获取了用于制作蜡像的蜡料(堵喷淋的同款)。他秘密制作了一个与目标受害者(真正的尸B)外形、衣着高度相似的蜡像模特。

延时点火装置: 在蜡像内部关键位置(如胸腔、四肢),预埋浸透了易燃溶剂(如酒精或汽油)的棉絮、布条作为燃料。

核心在于——白磷灯芯!

将白磷包裹在隔绝空气的薄蜡层中,制成类似“灯芯”的结构,巧妙布置在蜡像内部的不同燃料位置。

白磷的燃点极低(40°C左右),薄蜡层在低温下稳定,但温度稍高(如受到外部火势烘烤)便会融化,暴露白磷,使其接触空气自燃,点燃内部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