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应涵涵:26岁,小型文创工作室设计师。热情、感性、富有创造力,像一株蓬勃生长的向日葵。来自南方一个以竹编闻名的小镇,单亲家庭,父亲靠着编织竹器和几亩薄田将她与弟弟拉扯大。她以自己的出身为傲,父亲的坚韧和土地的质朴是她创意的源泉,但也深知其中的艰辛,养成了敏感要强、善于察言观色却又渴望毫无保留去爱的性格。

陆辰: 26岁,大型快消品公司成本控制分析师。理性、冷静、极度精于算计,他的世界由数字、效率、风险和性价比构成,像一台永不出错的人形算法。城市中产家庭,父母是退休教师,崇尚规划与稳定。他的英俊外表下是一种近乎苛刻的自我控制,情感表达于他而言,是一门需要量化投入与产出的陌生学科。

第一章:四月·初遇(算计的开端)

去年四月,北京柳絮纷飞,如同一场漫无边际的暖雪。应涵涵所在的“拾光”文创工作室接了一个大单,需要定制一批回馈客户的手工礼品。预算吃紧,她耗了三天时间,对比了十几家供应商,终于找到一家在价格和质量平衡上似乎最优的选择。

线上对接的客户经理名叫陆辰,沟通极其高效,也极其苛刻。对材质产地、尺寸公差、工艺细节的每一个环节都反复确认,邮件措辞精准冰冷,报价单清晰列明每一项成本构成,甚至包括了小数点后两位的能耗分摊,不容任何模糊地带。涵涵对着电脑屏幕吐舌头,心想:这一定是个锱铢必较、发际线感人、戴着厚瓶底眼镜的中年大叔。

签合同的日子到了。涵涵特意穿了一条自己设计的森系印花长裙,裙摆绣着缠绕的藤蔓与飞鸟,外面搭一件软糯的针织开衫,希望用艺术感给客户留个好印象,也为后续可能的修改预留点人情空间。她推开供应商会议室的门,却猝不及防地愣住了。

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被切割成明暗相间的条纹,落在窗前一个年轻男人的身上。他身姿挺拔,穿着一件熨帖得没有一丝褶皱的优价白衬衫,袖口规整地挽至小臂,露出手腕上一块价值不菲却设计极简的机械表。他正低头专注地用手机计算器核对着什么,侧脸线条清晰利落,鼻梁高挺,睫毛在眼睑下投下一小片淡淡的阴影,整个人像一尊精心雕琢过的冷感雕塑。

听到动静,他抬起头,眼神锐利而清澈,没有任何多余的情绪。他公式化地微笑,嘴角弧度精确,伸出手:“应小姐?我是陆辰。幸会。”他的手干燥而温暖,但一触即分。“这是根据您上次确认的修改方案调整后的最终合同。因增加了烫金工艺,成本上浮了3.5%,基于公司折扣规则,折扣率相应下调0.5%,但总价仍控制在您的预算上限内。综合比较市场同类方案,这依然是目前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他的声音平稳,语速略快,每个字都像经过校准,听不出任何个人情感,只是在做一次严谨的项目陈述。

涵涵被他的年轻英俊与那一连串冰冷数字之间的巨大反差打得措手不及,准备好的寒暄卡在喉咙里,只能讷讷地点头:“哦…好,好的,谢谢您,陆经理。”她坐下,悄悄深呼吸,试图找回自己的节奏。

整个沟通过程,他逻辑缜密,专业无可挑剔,但也毫不留情地把运费按比例分摊、潜在损耗的责任归属说得明明白白,甚至提前拟好了补充条款。涵涵偶尔想用轻松的语气缓和一下气氛,比如“陆经理您真是火眼金睛”,他只是抬眼看了看她,微微颔首,便继续回到条款解读上,让她觉得自己像个试图干扰精密仪器运行的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