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午饭由工作室老板作陪,在一家氛围不错的江南菜馆。席间,陆辰举止得体,交谈仅限于工作相关和市场趋势,对老板的玩笑话能报以礼貌的微笑,但那种疏离感像一层无形的玻璃罩,将他与周围的热闹隔开。结账时,老板客气地说:“陆经理,这顿我来。”

陆辰却非常自然地接口道:“李总太客气了。不过刚才应小姐点的那杯特调杨梅汁,我看菜单是48元,这超出了我们公司人均80元的餐标规定,这部分我需要自己承担。”说着便拿出手机,点开微信支付二维码,径直递到涵涵面前,“应小姐,麻烦收一下,48元。”

空气瞬间凝固。涵涵的脸“唰”地一下红透,仿佛能滴出血来。她慌乱地摆手,舌头打结:“不,不用了陆经理,真的没关系!是我自己点的……”老板也赶紧打圆场。但陆辰的手悬在半空,眼神平静却坚持:“公司规定,请理解。”最终,在那令人窒息的尴尬中,涵涵几乎是颤抖着扫了他的二维码,收下了那笔让她无地自容的48元转账。那一刻,她只觉得这个英俊的男人,身上有一种不近人情的可怕。

第二章:试探与计算(性价比的约会)

之后因为礼品交付、质检和后续发票事宜,两人不得不保持着微信联系。关系破冰在一个周五的雨夜。涵涵为新的设计稿焦头烂额,被客户反复无常的要求折磨得身心俱疲,深夜加班时,发了一条仅陌生人可见的朋友圈:“又是一场硬仗,感觉自己快被掏空了。”

几分钟后,手机突然响起,屏幕上跳动着“陆辰”的名字。涵涵惊讶地接通。

“喂?”电话那头传来他平静的声线,背景是淅沥的雨声,显得他的声音有些低沉,“怎么了?看到你朋友圈。”

涵涵没料到他会直接打电话来,愣了片刻,积压的委屈和疲惫仿佛找到了一个出口,在他听不出情绪但异常专注的倾听下,她絮絮叨叨地说了很多:难缠的客户、不满意的创意、孤独加班的夜晚……他没有过多安慰,只是偶尔“嗯”一声,表示在听。

直到她说完,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他说:“负面情绪会影响判断力和效率,别给自己太大压力。我刚下班,还没吃饭。”

这句话像一种默许的邀请,又像是一个陈述事实的切口。涵涵几乎没经过思考,脱口而出:“那你…要不要我给你点个外卖?这么晚了下雨也不好找吃的。”话说出口她就后悔了,怕他又来一句“超出餐标”。

但他只是顿了顿,说:“好。麻烦你了。”

涵涵如蒙大赦,立刻在软件上找了一家评价很好的粥店,点了一份招牌海鲜粥和几样清淡小菜,地址仔细地填了他的公司。付钱时,她特意选了“无需对方支付”的选项。

那天之后,线上聊天变得频繁起来。通常是她发起话题,分享一些生活趣事、看到的可爱设计,或者抱怨一下工作。他回复得不快,言简意赅,但总会回应。有时他会突然发来一张图片,是他在超市对比两种同类商品成分表和价格的截图,问她:“你觉得哪个性价比更高?”涵涵会觉得这种举动有种古怪的可爱,耐心地分析包装设计哪个更吸引自己,而他则会理性地指出她的选择在成本效益上的不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