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午夜二时十七分。
林薇又一次睁开眼睛,凝视着天花板上那道若隐若现的裂缝。整间卧室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这是她与丈夫周正明分房睡的第七年——自从儿子小宇出生后,这位北大历史系教授就以“工作需要安静环境”为由搬进了书房。
三十六分钟前她已经吃过半片安眠药,却毫无作用。脑海中不断回放着白天的种种:那份没能及时提交的广告策划案,儿子小宇奥数班的学费通知,母亲打来电话说弟弟想换学区房,还有周正明放在餐桌上那本《中世纪欧洲宗教研究》的书籍,封面上冰冷的十字架图案仿佛是对她世俗烦恼的无言嘲讽。
她伸手摸到枕边的手机,屏幕的冷光刺痛了她的眼睛。朋友圈里充斥着同事们精心修饰的生活——度假照片、升职消息、完美的家庭合影。她快速滑过,仿佛多看一秒都会加剧心中的空洞。
应用商店的图标在她指尖停留片刻。一个名为“soul”的社交软件广告跳了出来,界面简洁优雅,声称“为思想复杂的人提供清净之地”。她轻笑一声,心想这不过是又一种营销说辞,却还是点击了下载。
注册过程出乎意料的简单。没有冗长的个人信息填写,只需一个用户名和几句自我简介。她犹豫片刻,输入用户名“失眠的萤火虫”,在简介栏写下:“在无尽黑夜中寻找一丝微光的三十七岁女性。”
滑动浏览了几分钟,她发现这里的确与其它社交平台不同。没有夸张的自拍和炫耀,更多的是短文、诗歌、现实困境和哲学思考。一个名为《现代人的失眠症与自我救赎》的短文吸引了她的注意。作者署名“都市漫游者”,文中对中年焦虑的剖析精准得让她屏住呼吸。
“我们这代人,”文中写道,“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选择自由,却也因此背负了无法言说的选择疲劳。每一天都在各种角色间切换——职员、父母、子女、伴侣——以至于在夜深人静时,竟忘记了自我的本来面貌。”
鬼使神差地,她在文下留言:“那么,如何记得自己?”
没指望得到回复,她放下手机,终于感到一丝睡意袭来。就在她即将沉入梦乡之际,手机轻微震动。一条私信来自“都市漫游者”:
“或许,通过另一个人的眼睛。”
2
马克的引力签为:
“科技从业者,留学多年,拿过奖学金,生活不能没有音乐,护照已打满一本,沉迷古典,喜欢哲学和艺术展览,失眠惯犯,每年至少一次旅行。”他的页面右上角的IP显示是美国。
起初林薇保持着警惕。网络那端的人可能是任何一个戴着面具的骗子。但他从不问她的个人信息,也不要求视频聊天。他们的对话从失眠开始,逐渐扩展到文学、艺术、生活哲学。
“你在美国哪里?”
“加州。”
“我以前特别喜欢吃的一款好利来的蛋糕,就叫加州阳光。”
“加州的确阳光明媚,一年中阳光灿烂的日子很多,不像西雅图那么爱下雨。下回我去北京出差,我可以点我,哈哈”
“人机工程学博士却在苹果做项目管理?”某天夜里她好奇地问。
“人机工程的核心是理解人与技术的关系,”他回复,“而项目管理本质上是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两者都关乎理解与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