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 1 章

雾港灯塔的旋转光束切开浓雾,在潮湿的空气中划出模糊的光轨。

林深调整着三脚架,等待长曝光的最佳时机。

海雾太浓,能见度不足十米,她几乎要放弃这个拍摄计划。

就在这时,雾中传来另一个快门声。

她循声望去,隐约看见一个挺拔的身影站在不远处礁石上。

那人似乎也发现了她,相机缓缓放下。

“你也来拍雾中海蚀洞?”男性的声音穿过雾气,平静而清晰。

林深有些惊讶:“你知道那个洞?”

“退潮时才会显露,每月只有这几天能拍到。”他走近几步,轮廓逐渐清晰——三十出头,穿着熨帖的灰色大衣,眉眼间有种克制的理性。

他们同时举起相机,又同时放下。

林深忍不住笑了:“你也觉得现在光线不够好?”

“需要再等二十分钟,太阳角度升高至37度左右。”他看了眼腕表,动作精准得像在计算期权交割时间。

等待时,他们聊起摄影。

他说话条理分明,每个观点都有数据支撑;她却更依赖直觉,描述光线时用“像卡佛笔下那种灰蓝色的寂静”。

令人惊讶的是,当她说出这个比喻时,他忽然接话:“《需要时,就给我电话》里的描写。”

“你读过?”林深眼睛微亮。

“第三首诗,关于阿拉斯加的雾。”他从相机包侧袋抽出一本边角磨损的诗集,正是她最爱的那版。

雾渐渐散开,光束忽然穿透云层,在海面洒下碎金。

他们同时举起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像两种生命频率的短暂共振。

次周起,青屿书店成为他们心照不宣的据点。

书店藏在老城区的石阶尽头,推开木门,铃铛轻响,混合着旧纸张、咖啡和隐约的霉味。

林深常坐在靠窗位置画画,铅笔摩擦素描纸发出沙沙声。

第三次“偶遇”后,陈暮终于承认他特意选了这家店等她。

“这里安静,适合阅读。”他解释时手指轻轻敲打桌面,频率稳定得像节拍器。

林深给他看自己的速写本。

翻到某页时他停顿良久——那是张灯塔素描,铅灰色调子,却在瞭望台画了一盆小小的太阳花。

“为什么加花?”他问。

“再孤独的地方也需要一点希望。”她笔尖轻点画面,“就像你总穿灰色大衣,但总会戴条暖色调的围巾。”

陈暮下意识摸了摸颈间的驼色羊绒围巾。

他从未意识到这个细节。

他们开始每周六在书店见面。

他带来金融期刊,她带着画具,各自工作却共享宁静。

有时林深会朗读诗歌片段,陈暮则会分析文本结构,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方式竟奇妙地互补。

一个月后的雨夜,书店只剩他们。

林深正在为出版社绘制插图, deadline压力让她手指微颤。

“放松些。”陈暮忽然按住她发抖的手腕,“你的心率现在约108-112次/分。”

“你怎么知道?”

“肌肉震颤频率与心率存在相关性。”他语气平静如常,“需要我帮你规划时间吗?按目前进度,每天工作3.7小时就能按期完成。”

林深望着他列出详细时间表的手机屏幕,忽然笑出声:“你连安慰人都像在做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