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明远啊,”皇帝抚着玉扳指,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错辨的威压,“日前朝堂纷扰,朕虽信你,然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为堵悠悠众口,朕欲设三场御前考较。你若能尽展所学,令群臣心服口服,则前事一概不究,你依旧是朕的状元,是安宁的驸马。如何?”

婉知心中雪亮,这哪里是考较,分明是终极试探。

通不过,便是万劫不复。

她深吸一口气,躬身道:“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期望。”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

王丞相一党摩拳擦掌,誓要在这考较中撕下“陈明远”的假面。

而更多持中立观望态度的官员,则好奇这少年状元是否真才实学,能否经得住这御前大考。

考较之日,设在皇宫禁苑的集贤殿。

皇帝亲临主考,文武重臣分列两侧,气氛肃穆。

公主李玉蝶竟也求得特许,坐在皇帝下首的珠帘之后,紧张地攥紧了帕子。

第一考:经义策论。

丞相亲自出题,截取《尚书》中极为冷僻的一段“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要求阐释其微言大义,并联系时政。

此题刁钻,非熟读经典、融会贯通者不能答。

众臣皆屏息,看这年轻状元如何应对。

婉知略一沉吟,便朗声开口。

她从大禹治水之功,谈到划分九州、奠定华夏疆域的伟业,继而引申至当朝边疆治理与水利建设,强调“因地制宜”、“疏导融合”之道。

不仅释义精准,更能古为今用,提出的数条建议皆切实可行,听得不少老成持重的臣子暗暗点头。

丞相脸色微沉。

第二考:算学实务。

户部尚书出题,乃是一道复杂的税粮核算题,涉及多地粮产、漕运损耗、仓储更新,数字繁琐,极易出错。

此乃婉知弱项。

她心中一惊,额角沁出细汗。

珠帘后的公主更是急得直跺脚。

正当婉知凝神计算,试图理清头绪时,丞相门下一官员忽然出言干扰,故意报错一个数字。

婉知思绪顿被打断,蹙眉望去。

就在此时,珠帘后突然响起一声清脆的咳嗽。

婉知下意识抬头,只见公主手指似无意地碰了碰案上一个盛满点心的青玉碟,又轻轻点了点自己面前的空白宣纸。

婉知心念电转:青玉碟?宣纸?青...纸...?公主是在暗示我...“清”算?

她立刻醒悟,抛开原有杂乱步骤,命内侍取来崭新算纸,将所有数据重新清晰誊抄,一步步分开计算,果然思路顿清,很快便得出了准确结果。

皇帝见状,意味深长地瞥了珠帘一眼,却未点破。

丞相则气得胡须微颤,暗骂那成事不足的属下。

第三考:治水安民。

此乃皇帝亲设之题。

近日黄河下游水患频发,殃及数州,朝廷虽拨粮拨款,却始终治标不治本。

皇帝道:“陈明远,朕闻你殿试时‘堵不如疏,疏不如导’之论,甚为新奇。今以此为题,你可能献一良策?”

这是婉知真正擅长之处。

她精神一振,从容不迫,请内侍展开早已备好的黄河流域图。

“陛下,各位大人,”她手指地图,声音清越,“水患之根,在于中游泥沙淤积,下游河道高悬。一味加高堤坝,犹如筑墙蓄虎,终有决堤之日。臣之策,首在‘导’——于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之处,广植林木,固土减沙;其次在‘疏’——清淤河道,拓宽险隘;关键在于‘分’——于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