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栖梧有些惊讶:"世子如何看出?"
裴砚指尖轻点稿上一处墨迹:"这里墨色深浅不一,可见反复斟酌。且'渡'字旁有'映'字残痕,想必是在斟酌用字。"
他抬眼看她,目光专注而温柔:"不过以裴某浅见,'渡'字更妙,既有动感,又暗合春意渐渡江北之意。"
沈栖梧心中微动。她确实在"映"与"渡"间犹豫良久,没想到被他一眼看破。这位裴世子,倒是不似外表看上去那般简单。
这时丫鬟取来《山河志》,裴砚双手接过,道谢时指尖不经意掠过沈栖梧的手背。两人俱是一怔,裴砚耳尖霎时染上薄红。
"三日后我在翰林院主持诗会,沈小姐若有兴趣,不妨前来指点。"他忽然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沈栖梧本要推辞,却鬼使神差地点了头。她倒要看看,这位裴世子究竟在打什么主意。
裴砚唇角微扬,躬身告退。转身时,袖中悄然滑落一枚玉牌,他却浑然不觉般离去。
沈栖梧拾起玉牌,只见上面刻着"翰林院通行"字样,不由失笑——这人表面端方,心思却缜密得很,分明是故意留给她方便出入翰林院的凭证。
3 诗会相逢
三日后,翰林院诗会上才子云集。裴砚作为主持却频频看向门口,直到见沈栖梧出现,眼中才漾开笑意。
他亲自迎上前:"沈小姐肯赏光,真是蓬荜生辉。"说着自然地引她到上座,姿态从容却让在场众人暗自惊讶——裴世子何时对女子这般殷勤过?
诗会过半,轮到沈栖梧作诗。她方才吟罢,裴砚便击节赞叹:"'月转梧桐影,风传玉漏声'——妙极!动静相宜,意境悠远。"他点评得细致入微,连她用典的出处都一一指出,显然是认真研读过她的诗风。
座中有人打趣:"裴世子这般盛赞,莫非对沈小姐格外青睐?"
裴砚坦然笑道:"才美之人,人人见之皆当欣喜,裴某不过直言罢了。"话虽如此,他看向沈栖梧时耳尖却悄悄泛红。
诗会结束,裴砚又以讨论诗稿为由邀沈栖梧去翰林院藏书阁。阁中书香静谧,他站在高高书架间为她取书时,衣袖带起淡淡墨香。
"沈小姐可知,"他忽然开口,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三年前在皇家书院,曾见你为几个贫寒学子解囊赠书。那时你站在雨中的回廊下,风扬起披帛,恍若谪仙。"
沈栖梧一怔:"世子竟记得?"
"那样的场景,见过便难忘。"他低头整理书卷,侧脸在烛光中显得格外温柔。
回府的路上,沈栖梧还在回味今日种种。裴砚的才学确实名不虚传,但更让她在意的是他那些看似无意实则用心的举动。这位裴世子,似乎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般简单。
4 琴音相知
之后几日,裴砚总能找到理由来访。有时是还书,有时是请教诗文字画,每次都不空手,或是带一本孤本,或是一盒新茶。
这日他又来,恰逢沈栖梧在亭中抚琴。一曲终了,他静静立在竹外,眼中满是惊艳。
"此曲只应天上有。"他轻声道,"裴某冒昧,可否请沈小姐再奏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