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英忙着帮大家登记诉求,一会儿帮刘大妈记阳台面积的事,一会儿帮赵大爷问公摊的问题,手机响了好几回,都是直播平台的提醒,她都没顾上看。直到傍晚,人差不多走光了,她才拿出手机,发现有好几个未接来电,还有几条订单信息,她拍了拍脑袋,赶紧回复。
晚上十点,李秀兰收摊回家,楼道里很安静,只有她的脚步声。走到三楼时,她看见陈默的房门虚掩着,里面透出微弱的灯光,还传来压抑的咳嗽声。她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过去,轻轻敲了敲门。
“谁啊?” 陈默的声音有些沙哑。
“我是楼下开面馆的李秀兰,” 李秀兰说,“听见你咳嗽,要不要喝点热水?”
门开了,陈默站在门口,脸色比下午更差了,眼睛里布满血丝。“不用了,谢谢。” 他的声音很轻,像是没力气。
李秀兰看见屋里的桌子上放着一摞病历和药盒,心里明白了些。“我煮了点姜茶,你要是不嫌弃,就喝点吧,对咳嗽好。” 她说着,转身下楼,很快端了一碗姜茶上来。
陈默接过碗,说了声 “谢谢”。他喝了一口,姜茶的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去,舒服了不少。“你也知道拆迁的事了?” 他突然问。
李秀兰点点头:“知道了,正愁面馆的事呢。”
“我家…… 也有老人要照顾,” 陈默沉默了一会儿,说,“拆迁了,不知道该搬到哪儿去。”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李秀兰没再多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她看了看陈默,说:“要是有需要帮忙的,就跟我说。”
回到家,李秀兰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她想起刚搬来筒子楼的时候,老周骑着自行车,载着她和行李,楼上的邻居都出来帮忙,刘大妈还送了一碗饺子,王桂英帮她登记户口。那时候的筒子楼,虽然挤,却很热闹,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端给邻居尝尝;谁家有事儿,大家都会搭把手。
现在要拆了,大家虽然为补偿款争执,但心里都舍不得这地方。李秀兰想着,或许,拆迁也不是坏事,大家能住上更好的房子,只是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像现在这样,邻里之间热热闹闹的。
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地板上,映出筒子楼的影子。李秀兰闭上眼睛,心里默默祈祷,希望拆迁的事能顺利些,大家都能有个好归宿。
接下来的第二章可以围绕 “补偿风波” 展开。李秀兰找房东协商面馆经营补偿,房东却态度强硬不愿让步,两人争执不下,王桂英得知后主动前来帮忙调解,过程中揭露房东其实也有自己的难处,比如要给儿子凑首付。同时,张磊为了多争取补偿款,开始研究拆迁政策,却意外发现自家房屋面积存在登记误差,他四处奔走找证据。陈默则在一次深夜醉酒后,被李秀兰撞见他对着一张老照片发呆,照片上是一位老奶奶,隐约透露出他拆迁后难以安置老人的困境。你是否想继续按照这个方向创作,或者有什么新想法呢?
第二章 补偿风波
第二天清晨,李秀兰比平时早醒了半小时。天刚蒙蒙亮,窗外的梧桐叶被风刮得沙沙响,她摸出枕头下的租赁合同,指尖反复摩挲着 “租赁期限五年” 那行字 —— 还有半年才到期,可现在拆迁说来就来,这纸合同突然变得像张薄脆的糖纸,一捏就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