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是一名犯罪心理侧写师,专攻连环杀手的行为模式分析。

那个雨夜,我第一次见到沈亦舟。

他坐在审讯室的灯光下,双手交叠,眼神里藏着难以言说的恐惧。

“我只是个普通的心理学教授,”他说,声音微微发颤,“我只是恰好看见了凶手的背影。”

我递给他一杯水,他的指尖与我相触,冰凉得不像活人。

连环杀手已造成七人死亡,每具尸体胸口都插着一只蝴蝶标本。

沈亦舟是唯一的目击证人,也是唯一的幸存者。

“你为什么能活下来?”我问。

他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我无法解读的光芒。

“因为我懂得恐惧的本质。”

我被他吸引了,不仅因为他的话语,更因为他眼中那种与常人不同的深邃。

心理疏导过程中,我发现他对心理学的理解近乎天才。

他能精准描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每一个阶段,仿佛在讲述别人的故事。

“你不需要假装坚强,”我告诉他,“在我面前,你可以脆弱。”

那一刻,他的面具似乎裂开了一条缝。

我们的关系从专业逐渐变得私人。

他会在深夜给我发信息,讨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我会在清晨回复他,分享弗洛伊德的梦境解析。

两个月后,我们在一家咖啡馆接吻。

六个月后,我们结婚了。

我以为我找到了灵魂伴侣,一个能理解我工作黑暗面的人。

婚后的第一个异常,是我发现我的病历档案被人翻动过。

“可能是你自己忘记了,”沈亦舟轻声说,“你最近工作太累了。”

我点头,却在心底记下这个小疑点。

第二个异常,是我珍藏的蝴蝶标本,那只稀有的蓝闪蝶,右翅被折断了。

“你可能不小心碰到了,”他说,眼神关切,“要不要去看看医生?”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记忆。

第三个异常,是苏晴的出现。

她自称是沈亦舟十年前的学生,现在是某医院的精神科医生。

“教授提起过你很多次,”她微笑着说,“他说你是他的救赎。”

她的笑容完美得不真实,眼神却总是在评估什么。

“你最近睡得好吗?”她经常这样问我,“犯罪心理侧写是高压工作,很容易导致幻觉。”

我注意到沈亦舟和她之间那种微妙的默契。

一次偶然,我发现沈亦舟书房里藏着一叠关于安然的资料。

安然,一位三年前自杀的心理学家,死因被判定为工作压力过大导致的抑郁。

“她是我的导师,”沈亦舟解释,“我一直认为她的死不是简单的自杀。”

他的眼中闪烁着执念,却又带着一丝我无法忽视的兴奋。

我开始暗中调查。

苏晴的身份是假的,她从未在任何大学就读过心理学。

她曾是安然的病人,诊断为严重的边缘型人格障碍。

安然的死亡报告中,有太多被忽略的细节。

她的公寓被清理得过于干净。

她的遗书字迹有微妙的不协调。

最关键的是,她死前正在研究一个高智商反社会人格者的案例。

那个深夜,我用从警局借来的工具撬开了沈亦舟的保险柜。

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安然的日记和各种精神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