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林晓薇最早的记忆里,总是弥漫着上海老弄堂里那间小卖部的独特气味——混合着糖果的甜香、香烟的烟草味和日用品的淡淡塑料味。那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店,是她童年最温暖的避风港。

妈妈林婉如是个娇小却坚韧的女人。晓薇十岁那年,父母平静地分手了。没有激烈的争吵,只是在一个普通的周末,妈妈收拾了一个行李箱,轻轻吻了吻晓薇和弟弟的额头:"妈妈要去上海开店了,你们要听爷爷的话。"

晓薇紧紧攥着妈妈的衣角,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能不能不走?"

林婉如的眼圈也红了,但她强忍着泪水:"妈妈要去挣钱,供你和弟弟上学。每个月都会回来看你们,好不好?"

这时,六岁的弟弟林晓峰从屋里跑出来,抱着妈妈的腿大哭:"妈妈不要走!"

这场面让在场的亲戚邻居无不心酸。晓薇的爸爸林建国站在一旁,脸色沉重。这场离婚没有激烈的争吵,更多的是无奈和沉默。林婉如想带孩子们去上海,但林建国和爷爷都不同意。最终,她妥协了,独自一人前往上海打拼。

出租车启动的那一刻,晓薇突然挣脱爷爷的手,追着车跑了好远,直到车子消失在拐角。她蹲在路边痛哭,感觉整个世界都崩塌了。

爷爷走过来,轻轻抱起她:"薇薇不哭,还有爷爷呢。"

妈妈从未缺席他们的成长。每个月,都会有一个来自上海的包裹准时到达,里面除了生活费,总有给晓薇的发卡、给弟弟的玩具,还有爷爷爱吃的上海糕点。附着的便签上总是写着同样的话:"好好学习,妈妈想你们。"

后来晓薇才明白,那间小卖部是妈妈全部的积蓄和梦想。为了争取抚养权,妈妈最终妥协了,将两个孩子留在老家的爷爷家,独自一人去上海打拼。

每年暑假,晓薇和弟弟都会坐上开往上海的绿皮火车。那24小时的旅程充满了期待,因为终点站有妈妈和那间神奇的小卖部。

妈妈的这间小卖部藏在上海的一条老弄堂里,推开玻璃门,铃铛就会发出清脆的响声。店里挤满了货架,每寸空间都被充分利用。最里面隔出了个小阁楼,那就是妈妈的生活空间。

晓薇最喜欢暑假在这里帮妈妈看店。妈妈会教她怎么认秤、怎么算账、怎么分辨真假钞票。闲暇时,母女俩会挤在阁楼的小床上说悄悄话,就像一对姐妹。

"薇薇,今天有没有男生给你写信啊?"妈妈总是这样开玩笑地问,不像个长辈,倒像个闺蜜。

"妈!我才初中呢!"晓薇脸红地反驳,心里却甜甜的。

妈妈会跟她分享在上海的趣事:那个常来买烟的伯伯其实是个作家,那个买酱油的阿姨是京剧演员...在小卖部这个方寸天地里,妈妈活成了自己的主角。

最让晓薇难忘的是,妈妈总是把最新到的零食第一个拆给她吃,把最漂亮的发卡留给她戴。邻居阿姨们常说:"婉如啊,你把女儿都宠成妹妹了。"

妈妈就会笑着搂住晓薇:"我们就是姐妹啊,是不是薇薇?"

这种似母似姐的亲密关系,成了晓薇成长中最温暖的支撑。

在老家,爷爷用他宽厚的爱为姐弟俩营造了另一个温暖的家。爷爷是个退休教师,家里到处都是书。他教晓薇练书法,给弟弟讲历史故事,用文化人的方式守护着两个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