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薇十二岁那年,爸爸带来了一个消息:他要再婚了。
"阿姨叫沈静,是个很好的人,"爸爸小心翼翼地说,"她很想见见你们。"
晓薇的第一反应是抗拒:"我有妈妈,不需要别的阿姨!"
但爷爷劝她:"多一个人爱你不好吗?给阿姨一个机会。"
爸爸和新阿姨每个月都会来看他们。晓薇注意到,爸爸总是刻意避开妈妈回老家的时间,仿佛达成了某种默契。
沈静做的第一件事,是仔细研究了晓薇的所有喜好。她不仅知道晓薇喜欢蓝色,还知道她偏爱天蓝色胜过深蓝;不仅知道她爱吃红烧肉,还知道她喜欢甜口而非咸口;不仅知道她爱看书,还知道她最喜欢的是三毛和张爱玲。
"阿姨,你怎么知道我喜欢三毛?"晓薇惊讶地问。
沈静温柔地笑笑:"你书架上三毛的书都被翻旧了,张爱玲的书却还很新,我猜你更喜欢三毛的自由洒脱。"
这种细致的观察让晓薇既感动又不安。感动的是有人如此关注她的喜好,不安的是这种关注来自"外人"。
晓薇原本有些抵触,但阿姨从不强求什么,只是默默地关心。她记得每个人的喜好,爷爷爱喝的茶、弟弟喜欢的零食、晓薇想买的书...她都用本子仔细记下来。
沈静的体贴体现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晓薇每个月都会收到妈妈从上海寄来的生活费,沈静总会细心地帮她记账,教她如何合理支配。
"这是你这个月的零花钱,"沈静给她一个漂亮的小账本,"学会记账,以后才能管好钱。"
更让晓薇感动的是,沈静总是能精准地把握她的需求。冬天来临前,沈静会提前织好毛衣;夏天到了,她会准备好防蚊液;考试前夕,她会默默在晓薇书包里放一瓶提神醒脑的风油精。
有一次晓薇来月经,肚子疼得厉害。沈静不仅煮了红糖姜茶,还特意去药店买了暖宝宝。
"贴在小腹上会舒服些,"沈静轻声嘱咐,"这几天别吃生冷的,阿姨给你炖了乌鸡汤。"
晓薇喝着温暖的鸡汤,眼眶有些湿润。这些连亲生母亲都未必能想到的细节,沈静却都考虑到了。
在学业上,沈静更是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她虽然不是老师,却总能找到最适合晓薇的学习方法。
发现晓薇英语听力较弱,沈静就每天清晨陪她听英语广播;知道晓薇数学应用题是弱项,她就搜集各种题型帮她练习;注意到晓薇写作缺乏亮点,她就带她去图书馆借阅优秀作文选。
最让晓薇难忘的是中考前夕,沈静特意请了年假陪她复习。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营养餐,晚上还帮她按摩放松。
"别太紧张,"沈静总是这样安慰她,"正常发挥就好,阿姨相信你。"
中考成绩出来的那天,晓薇以全校第三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她第一个打电话给沈静报喜。
电话那头的沈静激动得声音哽咽:"太好了!阿姨就知道你一定行!"
青春期是晓薇最叛逆的时期,也是沈静付出最多的阶段。她不仅关心晓薇的学习,更关注她的心理健康。
当晓薇因为身材开始发育而自卑时,沈静及时开导她:"这是每个女孩都要经历的过程,说明你在长大。"还带她去买合适的内衣,教她如何护理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