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族亲相争
陆明的父母去世后,族亲们为争夺那点微薄的家产闹得不可开交。以三叔公为首的几位长辈,表面上说是要帮陆明管理家业,等他成年后交还,实则暗中瓜分。
陆明虽然年少,却心里明白。他冷眼看着那些平日里鲜少往来的亲戚,如今一个个热情无比,争着要接他去家里住。
"明儿啊,你一个人住这么大院子多冷清,来三叔家吧,和你堂兄弟们也有个伴。"三叔公摸着胡子,一副慈爱长辈的模样。
"还是来二姑家吧,你表妹刚好可以给你作伴,读书也有个照应。"二姑也不甘示弱。
陆明只是低头不语。我知道他能看透这些虚伪的关心背后,是对那几间屋子和几亩水田的觊觎。
最后,在族老的主持下,决定由三叔公暂时接管陆家产业,每月给陆明一些生活费,供他读书。陆明被安排住进了三叔公家的一间偏房。
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三叔公家人多口杂,堂兄弟们常常欺负陆明这个"外来者"。饭菜总是最后才轮到他,常常是些残羹冷炙。冬天的棉被薄得挡不住寒气,陆明常常半夜被冻醒。
但我从未听过他抱怨。他只是更加刻苦地读书,常常熬夜到三更。我知道,他心中有一个信念:只有考取功名,才能摆脱现在的处境,重振家门。
8 寒窗苦读
在三叔公家的日子,陆明将所有时间都花在读书上。天不亮就起床,借着晨光诵读;夜深人静时,点着油灯苦读。三叔公家并不富裕,油灯用的油也是定量分配的,陆明常常因为点灯时间太长而遭白眼。
但他从不气馁。有时实在冷得受不了,就起身活动活动,呵着气暖手,然后继续读书。我守在他身边,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坚定和执着。这种情感虽然不强烈,却持久而温暖,像一盏小小的油灯,在我体内慢慢燃烧。
有一次,三叔公的大儿子陆峰故意打翻了陆明的油灯,油洒了一地。 "对不起啊明弟,手滑了。"陆峰嘴上道歉,眼里却满是得意。
陆明没有说话,只是默默收拾。那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读书,直到眼睛酸痛也不肯休息。
"休息一下吧。"我忍不住现身劝他。 他摇摇头:"时间不多了。明年就要院试,我必须考中。"
月光下,他的侧脸显得格外坚毅。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他父亲当年的影子。
9 遇恩师
院试前夕,陆明遇到了一位改变他命运的人——致仕回乡的老翰林周先生。周先生是陆文远当年的启蒙老师,听说爱徒早逝,留下独子艰苦度日,便特意前来探望。
见到陆明在如此艰难环境下仍刻苦读书,周先生十分感动。他考较了陆明的学问,发现这孩子天资聪颖,基础扎实,只是缺乏名师指点。
"明日开始,你每日下午来我住处,我亲自指导你功课。"周先生捋着胡须说。
陆明惊喜交加,连忙叩谢。从此,他每天下午都去周先生家受教。周先生不仅教他经义文章,还传授他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在周先生的指导下,陆明的学业进步神速。老先生常常感叹:"文远有后矣!此子他日必成大器。"
周先生的赏识和期望,给了陆明巨大的动力。他更加用功,常常读书至深夜。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感激和决心,这种情感纯净而强烈,成为我最好的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