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崔景荣,你说说这京营该怎么办?朕要听得是建议,不是臣有罪这种无用的话。”

朱由校又问向了崔景荣,直接堵住了他张口就要说出的臣有罪。

“陛下欲整顿京营,臣有七策。”

“一曰补将领:京营将领一些是世袭的将领,平日里点卯也见不到人,有恃无恐,应当淘汰一些不合格的将领,再从各地挑选良将补充入内。”

“二曰添选锋:从九边等地抽调一些精锐士兵,补充入内。”

“三曰严短操:京营如今操练制度形同虚设,每每朝廷派人巡视才操练一二,应该严令京营各营勤加操练。”

“四曰课功实:对于一些训练认真,带兵有方的将士应该给予奖励,对于将士的功劳要认真审核,不至于出现被人冒领的事情。”

“五曰汰老弱:京营在册十七万,实际不足十一万,近半是老弱病残,应当剔除没有战斗力的士兵,补充年轻劳壮。”

“六曰募异材:除了在京畿七十二卫招募新的官兵,还应向周边乃至全国招募有一技之长者。”

“七曰勤对抗:京营久疏战阵,自然难有战斗力,可以定期举行互相之间的对抗,或者从关防压力没有那么大的地方抽调一些边军与京营对抗,胜者有赏。”

“此七条乃是臣的愚见。”

崔景荣不知道是早有准备,还是确实对此有所研究,七条应对之策张口就来。

“这七条以后再说,英国公。”

朱由校望向了张维贤。

“臣在。”

张维贤不知道为什么皇帝会叫他,不过还是站了出来。

“朕命你为京营清查使,兵科给事中杨涟、浙江道御史左光斗为副使,东厂锦衣卫派人协助。给朕好好查查京营现在到底是什么情况,不光是在册的战兵,京畿七十二卫也给朕好好的查,现在七十二卫到底还有多少人,是否有卫官侵占官田的事情,一旦发现立刻革职查办。”

朱由校杀气腾腾的说出了这番话。

“臣遵旨。”

张维贤稍稍犹豫,最后还是恭敬的拱手说道。

“工部前几天上的奏折,说要修缮三大殿,预计耗银不下数百万,而今国库空虚,此等工程还是暂停吧。”

朱由校开口说道。

“陛下,三大殿修缮已经运来了不少的木材,若是就此暂停只怕这些木材会腐朽变烂。”

工部尚书王佐有些为难的说道。

“皇祖父、父皇的陵寝都需要建造宫殿,就不要从别处采购木材,将这些木材运过去使用。不仅是木材,准备的其他材料也都运往陵寝。”

朱由校立刻给这些木材找到了好的去处。

“臣遵旨。”

王佐觉得这也不错,于是点头答应下来。

“英国公、泰宁侯,司礼监都众人留下,阁老们都回去吧。”

朱由校下了逐客令。

“臣等告退。”

方从哲等人行礼离开。

“李实,你是御马监掌印太监,把提督三大营的太监,以及一些坐营太监给朕调回来。邹义,给朕好好查查这些人,他们到底怎么监的军。”

“还有皇祖父派往各地的矿监,现在也都该回来了,一个个搞得地方怨声载道,是否有行不法之事,肆意盘剥的也都给朕好好查查。”

“奴婢遵旨!”

李实和邹义一听心中一喜,连忙叩头说道。

“陛下,奴婢年事已高,难以胜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奴婢自请给神宗陛下守陵。”

高受叩了一头,哀声说道。

他掌管司礼监掌印太监多年,不管是提督三大营的太监,还是各地的矿监都是他派出去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对于大太监也是如此。现在人他是保不住了,只求有个善终。

“你侍奉皇祖父多年、功劳颇大,朕与你家中后辈一个锦衣卫百户的职位,再赏你白银千两,给皇祖父守陵去吧。”

高受退休是早晚的事情,晚退不如早退,给他留个体面吧。

“奴婢叩谢陛下天恩!”

高受发自内心的感激朱由校,若是遇到心狠手辣的皇帝,搞不好借这个由头整他,现在朱由校还给他留了个体面,他已经十分满足了。

恭敬的给朱由校叩了三个头,然后起身离开。

“你们也都起来吧。”

朱由校对还跪着的几个秉笔太监说道。

“谢陛下。”

几个太监都站了起来。

“你们都是一直服侍父皇和我的人,高受退了,王安你就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吧。刚才给魏朝说了,他入司礼监担任秉笔太监,随侍朕的左右。”

朱由校对王安说了一句,接着又把对魏朝的安排说了一遍。

“奴婢谢陛下!”

王安和魏朝再次跪下叩头。

“用心办事,比你们谢朕一万次都有用,行了你们也都退下吧,不要忘了朕交待的事情。”

“奴婢遵旨!”

几个司礼监秉笔太监也都退了下去,魏朝自然不会离开就在外殿待着。

“现在没有外人,咱们也能说些知心话。昔日太祖、成祖之时,南征北战无往不利,账下猛将如云,可是现在朕连可惜信赖的将领,可以调用的士兵都没有。”

“嘉靖朝、万历朝,有胡宗宪有戚继光,万历中后期也有李成梁父子,麻贵,王象乾等人可用,现在朕还能用谁。你们家的子弟也都在军中效力,为何不复先祖荣光?”

“朕思来想去,他们缺乏锻炼。不管是淮西二十四将,还是跟随成祖靖难的功臣,没有哪个是一开始便身居高位,他们的战功都是在战场上一刀一枪杀出来的。”

“现在你们都是公侯伯爵,子孙入军便有可以世袭的官职,估计也没有了多少上进之心。至于那些通军事的文官们,一个个也是纸上谈兵,说起来头头是道,不经历几场战争也成长不起来。”

“朕知道你们现在无法掌兵,心中难免对朝廷有所怨言,可你们是怎么当差的,就看着手下吃空饷,盘剥士兵,不闻不问?”

“眼下是多事之秋,朕给你们一个机会,各家年满十五岁的子弟有愿意的送到京营效力,一开始也不做什么千总、把总,给朕从大头兵做起。”

“能否有出头之日就看他们自己的造化,朕知道你们心中舍不得,可是把他们放在身边最终只有变成纨绔子弟。”

“你们回去之后,和各家商议商议,朕也只能帮你们到这里,如果你们再不争气,以后也别说什么掌兵的事情了。”

朱由校看了看张维贤和陈良弼,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臣遵旨!”

二人站起身来,拱手行礼。

“行了,你们退下吧。”

朱由校摆了摆手。

“臣等告退。”

张维贤和陈良弼,退出了文华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