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甚至会根据不同的商圈,总结出不同的“送餐策略”。在办公区,我会尽量避开电梯高峰期,选择步行送达;在居民区,我会记住那些经常点餐的“老主顾”的住址,节省寻找时间。
这四年里,我送出的每一份外卖,都像是一张小小的调查问卷。我通过这些问卷,了解了这座城市的消费习惯,摸清了不同区域的消费水平,甚至能预测出下一个流行起来的网红单品。
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外卖员,我是一个城市商业的观察者、记录者和分析师。我的电瓶车,是我的移动数据采集站。我的双脚,丈量着市场的边界。我的眼睛,捕捉着每一个稍纵即逝的商业机会。
而那份被所有人轻视的工作,却成了我最宝贵的财富。
我辞职的那天,站长很惊讶。他以为我是嫌累,想换工作。我只是笑着摇了摇头,没有解释。
因为我的目标,从来都不是再送四年外卖。
我的目标,是把这四年里收集到的所有数据,变成一座金山。
2 数据的价值与连锁超市的雏形
我辞职后的第一件事,不是休息,而是找了一家咖啡馆,将我的备忘录里的内容,整理成了一份详尽的商业分析报告。
这份报告,我称之为《城市消费微观地图》。
我将城市分成了七个核心区域,每个区域都做了详细的分析:
区域一:CBD中央商务区。特点:高收入人群密集,消费能力强,时间成本高。痛点:缺乏便利的零食、下午茶供应,且价格普遍偏高。
区域二:高档住宅区。特点:家庭消费为主,注重品质和健康。痛点:进口商品渠道单一,生鲜品类不全,社区超市同质化严重。
区域三:大学城。特点:学生群体为主,对价格敏感,消费频率高。痛点:缺乏性价比高的平价日用品和零食供应。
……
我甚至细化到了具体的街道和楼宇。比如,在A写字楼,我发现点轻食的人特别多,但却没有一家提供优质沙拉酱和坚果的便利店。在B小区,我发现经常有人在订单备注里要求“帮我带一份某某牌子的酸奶”,但附近的超市都没有。
这些都是我用四年时间,骑着电瓶车,一单单跑出来的。
我的创业想法,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清晰:我要开一家连锁超市,但它不是一家普通的超市,而是一家“数据驱动”的超市。
这家超市的选址,要精确到每一条街道,每一栋楼。它的商品,要精确到每一个单品,每一瓶饮料。它的服务,要精确到每一个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我的第一个目标,是CBD中央商务区。
我找到了一家合适的铺面,就在我送过无数次外卖的A写字楼楼下。铺面不大,只有80平米,但地理位置绝佳。房东看到我这个毛头小伙子,一开始并不看好,但当我拿出那份《城市消费微观地图》时,他的眼神变了。
“小伙子,你这是自己做的?”他指着报告里的数据,满脸震惊,“这比市场调研公司做的还细啊!”
我没有多说,只是笑了笑。这是我四年的心血。
铺子租下来后,我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资金。我只有四年的积蓄,连装修和进货都不够。我跑了无数家银行,但他们一听我的商业计划,就摇头。一个外卖员,要开连锁超市?简直是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