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叫陈阳,一个城市里最不起眼的外卖员。每天,我骑着那辆电瓶车,穿梭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手里握着的不是人生的方向盘,而是客户的订单。四年,十四万公里,我送过的外卖摞起来,大概能绕地球一圈。

所有人都觉得我只是在重复着枯燥的体力劳动,为了一日三餐奔波。他们不知道,这四年,我像一个潜伏的侦探,将这座城市的脉络,一寸寸地刻在了脑子里。每一条大街小巷,每一个写字楼,每一个小区,甚至每一个商圈里最不起眼的小店,都在我的脑海里勾勒成了一张巨大的,鲜活的,价值连城的商业地图。

我送的不止是外卖,是数据。

而现在,是时候将这张地图,变成我的财富了。

1 送餐路上的“侦探”

故事要从四年前的那个夏天说起。我大学毕业,学的市场营销,却在就业大潮中被拍在了沙滩上。面试无数,铩羽而归。最后,为了生活,我选择了一份最不需要门槛的工作——外卖员。

刚开始,我只是为了糊口。每天骑着车,听着导航里机械的女声,将一份份饭菜从饭店送到客户手里。然而,很快我就发现,这份工作远比我想象的要有趣。

我送过无数次CBD写字楼的午餐。那些光鲜亮丽的白领,吃的却是最朴素的盖浇饭和沙拉。我观察到,写字楼附近的快餐店,客单价普遍偏高,但销量却惊人。因为他们的核心需求是“快”和“近”。一份二十五元的炒饭,放在写字楼楼下,就比远处的饭店卖得好。而我,是这个“距离”的连接者。

我也送过高档小区的晚餐。这些小区的住户,点餐习惯截然不同。他们更注重品质和口碑,喜欢尝试新开的网红餐厅,并且对配送时间的要求非常苛刻。我发现,这类小区的周边,往往是各类精品超市和高端生鲜店的兵家必争之地。他们提供的服务,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买卖”,更像是生活方式的售卖。

我的“侦探”生涯,由此开始。我不再仅仅是听从导航的指令,我开始主动观察。

当我去一个新开的商场送餐时,我不会只顾着找商铺。我会在送完餐后,假装路过,数一下商场里的人流量,留意哪些店铺门庭若市,哪些门可罗雀。我会记下那些最受欢迎的餐饮店的名字,观察他们主打的菜品,甚至在后台偷偷看他们的销量数据。

有一次,我接到一个单子,是一个高档小区的订单。客户备注里写着:“麻烦帮我带一包‘新奇士’橙子,小区门口的便利店没有。”我当时没多想,到了小区门口,特意去找了一圈,确实没有。但我记住了这个细节。这个客户的需求,代表了一种未被满足的市场空白。

我的手机里,不再只有订单信息,多了一个备忘录。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

XX写字楼:午餐高峰,周一到周五11:30-13:00。热门品类:轻食、盖浇饭、快餐。潜在需求:零食、下午茶。

XX高档小区:周末订单量大,晚餐时段。热门品类:精品菜、甜品、海鲜。潜在需求:进口零食、有机蔬菜、高端酒水。

XX大学城:夜宵订单爆炸,下午茶订单多。热门品类:烧烤、炸鸡、奶茶。潜在需求:平价日用品、学习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