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周文献:早期的 “部落首领” 形象
西周时期的文献(如《尚书・吕刑》《逸周书・尝麦》)对帝喾的记载较为简略,且无神话色彩,仅将其视为 “上古部落首领”:
•《尚书・吕刑》载:“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农殖嘉谷。三后成功,惟殷于民。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于四方,罔不惟德之勤,故乃明于刑之中,率乂于民棐彝。典狱非讫于威,惟讫于富。敬忌,罔有择言在身。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 虽未直接提及帝喾,但 “三后”(伯夷、禹、稷)的事迹均与帝喾后裔相关(《史记》载稷为帝喾子),间接证明帝喾作为 “部落联盟首领” 的历史地位;
•《逸周书・尝麦》载:“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 提及 “少昊”(东夷部落首领),而《左传》载帝喾 “取少昊氏之女”,证明西周文献已隐含帝喾与东夷部落的关联,其形象为 “整合东夷的联盟首领”。
2. 春秋战国文献:“道德化” 与 “谱系化” 的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为构建 “上古道德谱系”,开始对帝喾进行 “道德化改造”,同时明确其在 “五帝” 中的谱系位置:
•《左传・文公十八年》载:“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济其美,不陨其名。以至于尧,尧不能举。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首次明确帝喾为 “高辛氏”,其部落有 “八元”(八位贤才),核心事迹为 “教化民众”,这是帝喾 “道德化” 的开端;
•《国语・鲁语上》载:“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明确帝喾为周人的 “远祖”,将其纳入 “华夏帝王谱系”,此时的帝喾已从 “东夷联盟首领” 转变为 “华夏共同祖先”,体现春秋战国 “华夏认同” 的构建需求。
3. 秦汉文献:神话化的顶峰与历史内核的保留
秦汉时期,随着 “大一统” 国家的建立,帝喾的形象进一步神话化,但《史记》等文献仍保留了其 “历史内核”:
•《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