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大荒南经》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此处 “帝俊” 即帝喾(学者考证 “俊” 与 “喾” 古音相通),“生十日” 为神话叙事,实则反映帝喾部落 “掌握天文历法”(十日象征十个节气)的历史事实;
•《大戴礼记・五帝德》载:“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曰: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予!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可胜观也。夫黄帝尚矣,女何以为?先生难言之。’宰我曰:‘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业之辨,暗昏忽之,意非君子之道也。予之问也,固曰:若无圣人之道,何以代兴?何以取法?’孔子曰:‘予!汝何不学哉?夫舜、禹、文、武、成王、周公,施于四海而承于天地,此皆以仁信之道承世继业,其迹可得而次也。夫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汤之治天下,使民心服,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文王之治天下,使民心忧,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武王之治天下,使民心定,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周公之治天下,使民心正,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宰我曰:‘请问帝喾?’孔子曰:‘元嚣之孙,蟜极之子也,曰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博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春夏乘龙,秋冬乘马,黄黼黻衣,执中而获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顺。’” 此处 “春夏乘龙,秋冬乘马” 为神话修饰,“执中而获天下”(以中庸之道整合部落)、“历日月而迎送之”(制定历法)为历史内核。
4. 神话剥离:还原帝喾的历史行为
通过对文献的 “分层解读”,可剥离帝喾的神话成分,还原其三大核心历史行为:
•神话 “生十日”→历史 “制定天文历法”(十日象征十个节气,用于指导农耕);
•神话 “身有四乳”→历史 “掌握资源分配”(四乳象征向四方部落分配粮食、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