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座地标会提前出现在视野里?难道这个世界的空间布局,也和他书写的不完全一致?
就在他心神激荡之际,眼角余光瞥见楼下街角闪过一个极其迅捷的黑影。那黑影的动作模式,完全不同于他笔下那些行动迟缓或模式固定的“异常体”。它更像是一个…训练有素、有着明确目标的人类?
黑影似乎察觉到了他的注视,骤然停下,抬头望向他的方向。
隔着一层布满污垢的玻璃,以及近百米的距离,张伟似乎对上了一双冷静得可怕的眼睛。那眼神里没有末日幸存者常见的恐惧、疯狂或麻木,只有一种纯粹的、近乎机械的审视和计算。
仅仅一瞬间,黑影便消失在街道的拐角,仿佛从未出现过。
张伟后背冷汗涔涔,一股寒意从脊椎直冲头顶。
那不是他设定的“异常体”。
那似乎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但却带着比怪物更令人不安的气息。
他是谁?追踪者?其他幸存者?还是…这个世界产生的另一种“异数”?
三
第二天清晨,队伍在王琳的带领下,小心翼翼地向“第七避难所”方向进发。
张伟背着一包工具,手握消防斧,心神不宁。昨夜的黑影和李哲反常的话语,像两片阴云笼罩在他心头。
街道比想象中更加危险。“数据风暴”的残留效应让环境变得极不稳定。
有时,他们需要快速穿过一片区域,那里的景象正在缓慢地“像素化”或“马赛克化”,仿佛随时会崩溃重组。
有时,则需要躲避那些漫无目的游荡的“异常体”——它们有的保持着大致人形,却由不断闪烁的错误代码构成轮廓。
有的则彻底扭曲,像是被强行拼接在一起的建模错误,散发着危险的气息。
张伟依靠着对“原著设定”的了解,多次提前预警,帮助队伍规避了明显的风险。他能说出某些“异常体”的感知模式(比如对特定声音敏感、视觉基于运动捕捉),知道哪些看起来完好的建筑其实是“数据陷阱”(走进去可能会触发区域格式化或无限循环空间)。这使得他在队伍中的地位悄然提升,王琳越来越多地征求他的意见。
但张伟自己却越来越焦虑。
因为他发现,很多细节确实对不上。比如,他记得某个路口应该有一家银行,可以作为临时庇护所,但现在那里只有一个巨大的、深不见底的“纹理缺失”的黑洞;又比如,某种本应在后期才出现的、具有初级伪装能力的“拟态异常体”,竟然提前出现了,险些让队伍吃了大亏。
这个世界,仿佛是一个脱缰的野马,一边套着他设定的框架,一边疯狂地自由发挥。
“前面就是‘废弃地铁网络’的入口了,”王琳指着前方一个被炸开的地下通道口,压低声音,“从下面穿过去,能避开上面最危险的‘风暴区’,这是到达第七避难所最安全的路径了。”
废弃地铁…张伟心里咯噔一下。这是他小说里一段相当精彩的冒险场景。主角团在这里会遭遇一种依靠震动感知的“隧道爬行者”,并利用地铁隧道里的老旧配电系统,制造大规模电火花干扰其感知,最终险象环生。
但是…他清楚地记得,这段剧情发生时,主角林小雨的身边有一位精通电工的老兵!而现在,这支队伍里除了他自己这个半吊子程序员,根本没有懂电力系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