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心里憋着一股劲。一股不肯向命运低头的劲,一股想要证明自己这双手、证明自己价值的劲。
她开始疯狂地学习。跑去书店,站在工艺美术的书架前,一看就是半天,偷偷记下那些造型和结构。她去观察街边手艺人如何干活,看公园里的雕塑,甚至观察儿子玩具的拼接方式。
她发现,这些冰冷的金属零件,它们本身的形状、结构、质感,就是独一无二的语言。她要做的,不是强行改变它们,而是倾听它们,理解它们,然后用一种巧妙的方式,让它们重新组合,获得新的生命。
灵感,开始像零星的火花,偶尔迸发。
一个废弃的大扳手,它的头部弯曲,像不像天鹅的脖子?加上几个小螺丝做眼睛和羽毛的纹路?
几个不同大小的齿轮叠在一起,中间穿过一根钢筋,是不是像一朵充满工业感的花?
那些细小的弹簧,能不能做成昆虫的触须?
她的工具简陋,技术生涩,但她有的是耐心和那股子不服输的韧劲。没有电焊,她就用最笨拙的方法——钻孔,用铜丝捆绑,一点点地固定。手被烫出水泡,被铁屑扎破,她简单包一下,继续干。
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做出的东西丑丑的,怪怪的。
儿子小航放学回来,默默地看着阳台上一地狼藉和母亲专注的侧脸,悄悄把自己的零食钱省下来,给母亲买了一副新的防护手套。
婆婆摸索着,把她做好的那些“丑小鸭”一个个摸过去,干瘪的嘴角露出笑容:“好看,秀儿做的好看。这鸟儿硬气,这花儿结实。”
家人的支持,像微弱的火苗,温暖着她几乎冻僵的心。
终于,在她不记得第多少次尝试后,她的第一件“作品”完成了——一只用链条、齿轮和弹簧做成的“螳螂”。它昂着头,举着由两把小扳手做成的前肢,显得笨拙又凶猛,通体散发着冷硬的金属光泽,却奇异地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
她把它放在窗台上。夕阳的光照进来,给它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
那一刻,林秀看着那只冰冷的“螳螂”,眼眶突然就红了。
她好像,终于从那片无尽的锈蚀和绝望中,找到了一丝微光。
第四章:市集
手里有了十几件像样的作品后,林秀做出了一个决定:去买卖看。
地点选在了年轻人聚集的创意市集。摊位费一天五十,对她来说是一笔巨款。她咬咬牙,交了钱。
第一天出摊,情形惨烈。
她的摊位前冷冷清清。旁边卖手工首饰、创意陶艺的摊位都围满了人,她的金属雕塑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