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她的心脏猛地一缩。 这里不是医疗区域,深更半夜,谁会在这里使用酒精棉片和注射器? 是某个加班的同事低血糖?还是……

她警惕地环顾四周,依旧没有任何动静。她退回实验室,再次锁好门,将酒精棉和针帽分别用证物袋装好。 这一切都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仿佛有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始终在暗处注视着她的一举一动。

她坐回工作台前,再也无法平静。恐惧和疑虑像藤蔓一样缠绕住她。 她需要分散注意力,需要做点什么。等待DNA结果的时间变得无比煎熬。

鬼使神差地,她打开了内部系统,输入了自己的权限密码。 她调出了十年前的少女连环失踪案的电子档案。那个她一直不愿轻易触碰的伤疤。

加密档案解锁,一页页扫描件和报告呈现在屏幕上。 泛黄的现场照片冲击着她的视觉:暴雨中的车祸现场,少女们苍白扭曲的脸庞,以及法医报告里冰冷的术语——“海马体缺失”、“创口边缘整齐,疑似精密器械摘除”。

她快速浏览着,目光最终定格在最后一份报告上——她妹妹沈玲的那起事故。 报告记录简单得近乎敷衍:单方责任事故,车辆失控撞上护栏,驾驶员(沈玲)重伤昏迷,现场未发现其他车辆碰撞痕迹。至于海马体缺失,当时的结论倾向于严重颅脑损伤导致的局部坏死吸收,虽然提及了发现神经外科手术刀,但因“缺乏直接证据”和“现场遭雨水严重破坏”,未与他杀并案。

粗糙。漏洞百出。 当年的自己还是个警校生,沉浸在妹妹重伤的悲痛和巨额医疗费的压力中,竟然没有深究这些明显的疑点! 一股强烈的自责和愤怒涌上心头。

她滚动鼠标,翻到物证清单。 那把在副驾驶座发现的手术刀,编号……GY-01。

GY。 又是这两个字母。 和今天发现的钻头编号前缀,一模一样。

冰冷的战栗瞬间窜遍她的全身,血液仿佛都凝固了。 十年前凶器上的编号,和十年后疑似凶器上的编号,出自同一个系列,甚至可能……源于同一个人。

顾衍……他十年前才多大?二十二岁?一个医学院的学生?怎么可能? 但如果他不是顾衍呢? 如果整容、改名、伪造身份都是真的呢?

她颤抖着手,点开了当年案发现场的物证照片。那把GY-01手术刀的特写图片加载出来。 即使过去了十年,即使图片有些模糊,依然能看出工艺的精良和独特的编号刻印方式。与她手边证物袋里的GY-07钻头,风格如出一辙。

她需要确认。确认顾衍的过去。 她尝试在内部系统搜索“顾衍”的详细背景信息,但权限似乎不够,跳出的都是些公开的基本信息:学历、职称、工作经历,完美得像一份精心准备的简历。

她想了想,换了一种方式。调出了当年负责妹妹案子的老刑警的警号——那位已经退休多年的陈警官。 她需要听听亲历者的说法,需要知道当年那些被忽略的细节。

窗外,天色开始泛白,但黎明前的黑暗,却显得格外浓重。 压得人喘不过气。

七.尘封的疑点

沈薇的手指在内部系统键盘上微微颤抖。她输入了老刑警陈国强的警号,调取了他的联系方式。电话拨通后的忙音每响一声,都像是在敲打她紧绷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