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雨夜剪报之谜
陈默收到那封匿名寄来的泛黄报纸剪报时,窗外的雨正下得绵密,敲打着侦探事务所老旧的玻璃窗,发出令人心烦的哒哒声。
剪报的日期是十五年前。标题触目惊心:《女童于家中神秘消失,警方搜寻数月无果》。旁边配着一张模糊的照片,一个穿着白色连衣裙、抱着旧泰迪熊的小女孩,对着镜头笑得腼腆,眼睛亮晶晶的。她叫林暖暖,失踪时刚满六岁。报道详细描述了那个下午:母亲在厨房准备晚餐,父亲尚未下班,暖暖独自在卧室午睡。仅仅二十分钟,母亲回房查看时,女儿就像水蒸气一样,从位于槐安路新月小区2栋201室的家中彻底消失了。房间门窗完好,并无强行闯入痕迹,孩子也无任何自行离家出走的理由。此案成为一桩悬案,尘封至今。
随剪报附着一张便签纸,打印着一行冷冰冰的字:“她还在那里。去找她。201。”
字迹是标准的宋体,找不到任何书写习惯。
陈默蹙起眉。他因几年前一桩处理不当的案子被内部调查,最终虽保住了执照,却心灰意冷,从警队辞职,开了这家半死不活的私人侦探所,接些寻猫找狗、调查外遇的琐碎活儿,用以支付租金和酒钱。这封突如其来的信,带着一股陈年积案的霉味和一种不容置疑的诡异,撞进了他潦倒的生活。
他本不想接。这种无头公案,耗时耗力,多半没有结果,而且报酬?连提都没提。
但鬼使神差地,他打开了积灰的档案柜,调阅了内部系统里残存的、关于林暖暖失踪案的零星记录。记录比报道更简略,现场勘查照片显示那间儿童房整洁得过分,小床铺得平整,玩具摆放有序,没有任何挣扎或混乱的迹象。就像有人轻轻抹去了孩子存在的一切痕迹。
报告结论写着:排除绑架(无索要赎金)、排除意外、失踪原因不明。建议归档。
一种极不舒服的感觉顺着脊椎爬上来。他合上档案,盯着窗外雨幕中灰蒙蒙的城市轮廓。那个抱着泰迪熊的小女孩的笑脸,在他眼前晃了一下。
第二天,陈默开车找到了槐安路新月小区。那是一片九十年代末建的老式居民楼,墙皮斑驳脱落,露出里面暗红的砖色。小区里多是带孩子的老人,氛围沉闷,只有零星几个孩子踩着积水奔跑叫喊的声音,反而更衬出一种奇异的寂寥。
2栋201室。他站在锈迹斑斑的防盗门前,敲了敲。
门开了条缝,一股混合着灰尘和某种淡淡霉味的气息飘了出来。门后是一个女人,五十岁上下,面容憔悴,眼窝深陷,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家居服。她的眼神空洞,带着一种长期被巨大悲伤浸泡后特有的麻木。
“谁?”她的声音沙哑。
“您好,林太太?我叫陈默,是一名私人侦探。”他出示了一下证件,尽管那玩意儿现在没什么公信力,“关于您女儿暖暖的案子,我收到一些新的…信息,想来了解一下情况。”
女人的瞳孔似乎收缩了一下,随即又涣散开。她沉默了几秒,侧身让开:“进来吧。”
屋子里的光线很暗,窗帘半拉着。家具都是老旧的款式,但收拾得异常整洁,甚至可以说是一尘不染,一种近乎偏执的整洁。客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巨大的、镶着黑框的照片,是林暖暖那张腼腆笑着的艺术照,眼睛清澈地注视着屋内,与这死寂的环境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