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  霓虹下的危机

窗外的霓虹灯依旧机械地闪烁着,将冰冷的光投进我寂静的公寓。

又是一个周二夜晚,我瘫在沙发上,拇指无意识地滑动手机屏幕。数据分析的工作耗干了我的精力,此刻我只想让大脑在信息流中麻木。

一条简讯突然跳入眼帘:“卡拉拉港爆发不明暴力事件,军方封锁区域,通讯中断”。配图模糊不清,像素低得像是经过无数次压缩。

我本能地想划走——这类新闻太常见了,常见到让人麻木——但某种直觉让我的手指停在了半空。

评论区充斥着各种猜测和嘲笑,甚至有人开玩笑说是丧尸爆发。

大多数人一笑而过。但我笑不出来。作为一名数据分析师,我的工作就是在杂乱信息中寻找模式。

这条新闻,与我过去几天注意到的零碎信息——异常航班动态、被删除的视频、语焉不详的官方通报——正在形成某种令人不安的趋势。

我放下手机煮了杯咖啡。窗外城市夜生活刚刚开始,车流如织,霓虹迷离,一切正常得令人窒息。

回到电脑前,我开始交叉验证。检索卡拉拉港所在国家的新闻,发现一周前有“异常狂犬病病例”的报道。

检查航班雷达记录,注意到飞往该区域的航班在过去四十八小时内全部取消或改道。

社交媒体上有零星的混乱视频,拍摄者惊恐的喘息和晃动镜头下的诡异行为,但很快就被删除。

最让我不安的是,所有这些信息都在出现后几小时内被贴上“争议”标签或直接消失。

随后,社交平台上各种“垃圾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政府人员贪腐、明星塌房、各种八卦、营销号炒作、陈年旧事夹杂着新鲜事扑面而来。

信息噪声被刻意放大,仿佛一张巨网,试图掩盖某个正在滋长的真相。

这些噪音无不在向我表明,或许我不仅仅只是在猜想,事件可能已经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了!

凌晨两点,我坐在黑暗中,屏幕的光映在脸上。一种冰冷的恐惧顺着脊柱爬上来。也许是我杞人忧天,但我内心的警报器尖啸不止。

我做了简单的成本效益分析:如果我错了,最多损失金钱和时间;如果我是对的……

(二) 丧尸初现

周三早晨,我顶着黑眼圈去上班。办公室里没人注意到我的异常。午休时尝试性地向同事Mike提起“听说卡拉拉港那边出了什么事”,他笑着说:“那是哪里?哥们,我连自己小区的新闻都懒得关心。”

所有人都觉得世界固若金汤。但我知道不是这样——数据从不撒谎。

周五晚上,一切都变了。一段新视频出现在某个边缘论坛。画面晃动得厉害,但内容清晰得令人窒息:一个热带国家的街头,人群疯狂奔跑,身后是动作怪异、衣衫褴褛的追逐者。

最恐怖的是,当一个奔跑者被扑倒后,不过几分钟,那个被撕咬得血肉模糊的人竟扭曲着重新站起,加入了追逐者的行列。

视频很快消失,但已经太迟了。我看见了。

那一刻,所有数据点连接成线,形成了完整的恐怖图景。这不是骚乱,不是暴动,这就是丧尸……!

我坐在电脑前,双手微微颤抖。凌晨三点,我做出了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