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区小楼》
第一章 槐树下的地址
雨是从傍晚开始下的,黏腻的湿热裹着北京老城区特有的煤烟味,糊在车窗上。林深看着导航屏幕上不断闪烁的红点,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方向盘——导航显示目的地就在眼前,可挡风玻璃外只有一排斑驳的灰墙,墙顶爬满枯死的藤蔓,像无数只蜷曲的手。
“确定是这儿?”副驾驶座上的张野扯了扯湿透的衬衫,语气里带着不耐。他刚从南方出差回来,行李箱还放在后备箱,就被林深一个电话叫到了这片连网约车都不愿开进的老胡同。
林深没说话,低头看了眼手机里的照片。照片是周彤发来的最后一条消息,背景是棵歪脖子老槐树,树干上挂着块褪色的木牌,隐约能看清“京区小楼”四个字。文字只有简短的一句:“我找到他们了,在槐树下等我。”
周彤失踪三天了。
作为调查记者,周彤上个月突然对“京区小楼”这个地方着了迷。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联式建筑,藏在老城区深处,据说曾是某科研单位的办公点,后来废弃,成了都市传说里的“失踪地标”。林深劝过她别碰这种没影的事,周彤却笑他胆子小,说自己查到近十年有七个人在小楼附近失踪,其中三个是像她一样的调查者。
“进去看看?”张野推开车门,雨水立刻灌进他的运动鞋。他是周彤的发小,性格冲动,此刻眉头拧成了疙瘩,“彤彤那丫头从不发没头没脑的消息,她肯定出事了。”
林深跟着下车,冷雨打在脸上,让他混沌的脑子清醒了些。胡同窄得只能容两人并行,两侧的墙皮大片剥落,露出里面暗红色的砖。老槐树就在胡同尽头,树干粗壮得要两人合抱,枝丫歪歪扭扭地伸向灰蒙蒙的天,像被人硬生生掰断过。
树下果然有座小楼。
三层高的建筑,墙是暗黄色的,窗户大多蒙着木板,只有二楼中间那扇窗敞着,玻璃在雨里反射出惨白的光。楼门口没有门牌,只有台阶上积着的厚厚落叶,被雨水泡得发胀,散发出腐烂的气味。
“这地方……邪乎得很。”张野往后缩了缩,“我小时候听老人说,这儿晚上能听见有人哭,还说进去的人要是不守规矩,就再也出不来了。”
“规矩?”林深皱眉。
“谁知道是什么狗屁规矩。”张野踢了踢脚边的石子,石子滚到楼门口,突然被什么东西挡住了。两人凑过去看,才发现门垫下藏着块铁皮牌,上面用红漆写着几行字,字迹模糊不清,勉强能辨认:
“1. 天黑后不可上楼
2. 不可在楼内提及‘失踪’
3. 若遇穿蓝布衫的老人,需递烟
4. 离开前要在门口放一块干净的石头
5. 守规矩者得安宁,失信者……”
最后几个字被人用利器划掉了,只留下深深的刻痕,像几道狰狞的伤疤。
“故弄玄虚。”林深嗤笑一声,伸手去推楼门。门轴发出刺耳的“吱呀”声,一股混合着霉味和铁锈的冷风扑面而来,吹得他后颈发凉。
“等等!”张野拉住他,“真要进去?万一……”
“周彤可能在里面。”林深打断他,语气不容置疑。他和周彤搭档五年,一起扒过黑心企业的黑料,闯过传销窝点,从没像现在这样心慌过。照片里周彤站在槐树下,笑容里藏着他从未见过的恐惧,像是在看镜头外的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