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林曦笑着碰杯:“应该是为徐教授的前瞻性研究干杯。没有你的基础,我不可能这么快找到方向。”

徐铭摇摇头:“是你给了我临床应用的灵感。知道吗?高中时我给你讲题,现在我们一起做科研,好像一切都没变,只是习题册换成了论文而已。”

项目开展得并不顺利。最初的几个月,算法的准确率始终达不到预期。林曦每天在医院收集数据,徐铭则在实验室调试模型,两人常常一周都见不上几面。

一个周五晚上,林曦回到家已是深夜。推开书房门,她看见徐铭趴在桌上睡着了,电脑屏幕还亮着,旁边散落着一堆演算纸。

她轻轻拿起最上面的一张,发现上面不是公式,而是一幅简单的素描——高中教室里,男孩侧身看着女孩,阳光透过梧桐树叶,在女孩的发梢洒下光点。

徐铭醒来,有些不好意思地想收起画纸:“随便画的...”

林曦握住他的手:“我想你了。”

那天晚上,他们像高中时那样,并肩坐在书房地毯上,讨论着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忽然,徐铭灵光一现:“也许我们不该只关注语言中枢,其他脑区的代偿作用可能被低估了。”

这个思路打开了新的方向。经过反复试验,他们的研究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第二年春天,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引起了学界关注。更有企业找上门来,希望将这项技术产业化。

“我们成立公司吧,”一天晚饭后,徐铭突然提议,“让研究成果真正帮助到患者。”

林曦有些犹豫:“但我们都还在体制内工作,创业风险太大...”

徐铭握住她的手:“记得高中时你怎么说的吗?'我可是要挑战自己的人'。”

公司成立的过程比想象中艰难。融资、团队建设、产品化...每一个环节都是新的挑战。那段时间,林曦医院公司两头跑,常常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一个雨夜,林曦加班到十一点才离开医院。走出大门,她看见徐铭撑伞站在雨中,手里提着热乎乎的煎饼果子。

“你怎么来了?”林曦惊喜地跑过去。

徐铭把煎饼果子递给她:“猜到你没吃晚饭。走吧,我送你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