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猛地回头,手电筒的光扫过客厅,却什么都没有。可当她转过身,却看到钢琴前多了一道影子——半透明的,穿着民国长衫,身形挺拔,正坐在琴凳上,手指悬在琴键上,像是在犹豫要不要弹。
“沈……沈砚之?”林微的声音发颤,口袋里的银锁开始发烫。
那道影子顿了顿,缓缓抬起头。林微看不清他的脸,只能看到他的轮廓,还有那双似乎带着悲伤的眼睛。他没有说话,只是轻轻按了按琴键,弹出一个音符——正是《晚星》的第一个音。
林微的心跳得飞快,她想跑,可脚像被钉在地上一样,动弹不得。她看着那道影子,手指在琴键上慢慢移动,不成调的音符变成了完整的曲子,温柔又悲伤,像是在诉说着什么。
曲子弹到一半,影子突然停了下来,看向林微,像是在问她为什么不说话。
“你……你为什么还在这里?”林微鼓起勇气,问道。
影子没有回答,只是指了指梳妆台的方向。林微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发现梳妆台的抽屉是打开的——那是她放照片的抽屉,刚才明明是关着的。
她走过去,发现抽屉里多了一张纸条,上面是用毛笔写的字,字迹清秀:“曼卿,不是我。”
林微回头,想问问影子这是什么意思,可客厅里已经空荡荡的,钢琴盖也合上了,只有那首《晚星》的旋律,还在耳边回荡。
她拿起纸条,摸了摸上面的字迹,还是湿的,像是刚写上去不久。难道沈砚之是想告诉她,当年苏曼卿没有背叛他?
那天晚上,林微把纸条夹在日记里,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她想起沈砚之弹琴的样子,想起他悲伤的眼神,突然觉得,这个传说中的“鬼”,好像并没有那么可怕,反而很可怜。
第三章 槐下秘闻
接下来的几天,林微渐渐习惯了沈宅的“热闹”。
每天早上,她都会发现钢琴盖是打开的,琴键上偶尔会沾着槐叶或水珠;晚上,她会听到轻轻的脚步声,有时还能看到那道半透明的影子,坐在窗边,看着院子里的槐树发呆。
她不再害怕,甚至会主动和影子说话:“今天天气不错,你要不要去院子里看看?”“我做了粥,你要不要尝尝?”虽然影子从来不会回答,但她能感觉到,影子在听。
这天下午,林微在整理外婆的旧物时,发现了一个木盒子,藏在衣柜的最底层。盒子上刻着“砚之”两个字,打开一看,里面放着一本乐谱,封面写着《晚星》,还有一封信,信封上写着“致曼卿”。
林微打开信,里面的字迹和之前的纸条一模一样:
“曼卿:
日军又来逼我写曲,我宁死不从。他们说,若我不答应,就烧了沈宅,杀了镇上的人。我知道你担心我,可我不能做对不起国家的事。
昨天我看到你和日军的人说话,我知道你有苦衷,别担心我,我会想办法的。
等这场战争结束,我们就离开这里,去南方,看海。
砚之 1943.8.15”
林微的手开始发抖——原来当年苏曼卿和日军说话,是有苦衷的,沈砚之根本没有怪她,那他为什么还要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