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作者:向阳舒展)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惑:明明对方不是坏人,可跟他打交道时,总觉得心里堵得慌 —— 要么被莫名其妙的谣言搅得心烦,要么被 “为你好” 的干涉逼得窒息,甚至因为对方的固执吃了亏。后来才明白,这不是 “坏人作祟”,而是认知局限催生的 “无知之恶”:当事人没有主观恶意,却因为看不懂事情全貌、摸不清人际边界、想不透行为后果,在无意中把伤害落到了别人身上。下面这 10 个角度,我们结合身边事慢慢聊,你或许会发现:这些 “恶”,其实就藏在日常的柴米油盐里。

1. 认知低不是 “坏”,但它造成的伤害,一点都不少

去年夏天,我们小区发生了一件让人心疼的事:68 岁的张阿姨,因为听了楼下李姐的话,坚决不肯打流感疫苗,结果冬天得了重流感,住院半个月花了近万块,儿子请假陪护差点丢了年终奖。

李姐不是故意害张阿姨,她就是典型的 “认知低”—— 自己没读过多少书,平时刷短视频只信 “老人打疫苗会伤身体” 的谣言,还觉得 “我是为张阿姨好,毕竟疫苗是‘外来的东西’”。她跟张阿姨说:“你看隔壁老王,打完疫苗腿都肿了(其实是老王自己崴了脚),咱们这个年纪,可经不起折腾!” 张阿姨本身就有点怕打针,被李姐这么一说,彻底断了打疫苗的念头。

后来张阿姨住院,医生说:“要是早打了流感疫苗,大概率能躲过这一劫,就算发病也不会这么严重。” 张阿姨的儿子去找李姐理论,李姐还委屈:“我哪知道会这样?我就是好心提醒她!”

你看,李姐没有半点坏心眼,可她的认知局限 —— 看不懂科学常识、分不清谣言和真相、预估不到 “不打疫苗” 的风险 —— 最终酿成了实实在在的伤害:张阿姨遭了罪,家里花了钱,儿子还差点丢了工作。这就是 “无知之恶” 最让人无奈的地方:它不是 “我要害你” 的主动攻击,却是 “我以为为你好,结果坑了你” 的被动伤害,而这种伤害的结果,和 “恶意为之” 没什么两样。

生活里这样的事太多了:有人觉得 “孩子发烧捂出汗就好”,结果把孩子捂到惊厥;有人觉得 “吃中药能治高血压”,停了西药导致中风;有人觉得 “借钱给朋友肯定不会赖账”,没写借条最后要不回钱…… 他们不是坏人,只是认知里少了 “科学常识”“风险意识”“规则意识”,可最终的伤害,却要别人来扛。

2. 跟认知低的人沟通,像在 “鸡同鸭讲”,最后累的是你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是好好讲道理,对方却突然炸毛,把 “讨论事” 变成 “攻击人”?

我同事小林就遇到过。上个月部门讨论活动方案,小林说:“咱们这次活动可以加个线上投票环节,年轻人喜欢,还能扩大传播。” 新来的实习生小王立刻反驳:“线上投票都是刷票的,有什么用?你就是想省事,不想线下组织!” 小林解释:“我不是想省事,是考虑到咱们预算有限,线上投票成本低,而且我们可以设置防刷票机制……” 话还没说完,小王就红了脸:“你就是觉得我不懂!我之前在学校组织过活动,比你有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