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最后讨论不欢而散,小林气得午饭都没吃。小王其实不是故意针对小林,他就是认知里 “容不下不同意见”—— 自己没做过线上活动,只见过刷票的负面案例,就认定 “线上投票都是没用的”;一旦有人提出不同想法,他不是思考 “这个想法有没有道理”,而是觉得 “对方在否定我”,只能用情绪对抗,把沟通变成 “辩论赛”,最后还得让别人来消化他的负面情绪。

这种 “情绪化沟通” 的伤害,比你想的更隐蔽。比如家人聊天,你说 “咱们以后少买些保健品,很多是智商税”,你妈立刻说 “你就是舍不得给我花钱”;朋友吐槽工作,你说 “要不你跟领导沟通下,调整下分工”,朋友说 “你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又不用加班”。你本来是好心提建议,结果变成 “你在攻击我”,最后你要么委屈妥协,要么吵一架伤感情,精力全被内耗掉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认知低的人,处理不了复杂的逻辑 —— 他们听不懂 “方案的优缺点”“建议的可行性”,只能看到 “你跟我不一样”,然后用情绪当 “保护壳”。就像小孩听不懂 “为什么不能吃糖”,只会哭闹 “你不让我吃糖就是不爱我”,可小孩会长大,有些人的认知却停在了 “哭闹阶段”,最后累的,是跟他沟通的人。

3. 认知低的人 “不认错”,不是 “好面子”,是把伤害转嫁给你

我邻居王叔叔,去年被人骗了 2 万块买 “能治糖尿病的磁疗床”。他女儿发现后,拿着检测报告跟他说:“爸,这床就是普通的按摩床,根本治不了糖尿病,你被骗了,咱们报警吧!”

可王叔叔死活不承认:“人家专家都说了,这床能疏通经络,我睡了这半个月,腿都不麻了(其实是天气暖了),你就是不想让我好!” 女儿没办法,找来了社区医生,医生也说 “磁疗床治不了糖尿病,别再上当了”,王叔叔还是固执:“你们都是一伙的,想让我继续吃药(他嫌吃药麻烦)!”

最后女儿只能自己咽了这口气,2 万块打了水漂不说,王叔叔还到处跟邻居说 “我女儿不孝顺,不让我治病”,搞得女儿在小区里都抬不起头。

王叔叔的 “不认错”,不是简单的 “好面子”,而是认知里 “没有反思能力”—— 他没办法接受 “自己判断错了”“自己被骗了” 这个事实,因为承认了,就等于承认 “我不行”。所以他只能把责任推给别人:“是女儿不孝顺”“是医生不专业”,用 “别人错了” 来掩盖 “自己认知不够”,可这样一来,伤害就转嫁给了女儿:钱没了,名声也没了,还得受委屈。

生活里这种 “固执拒反思” 的人太多了:开车违章被罚款,说 “交警故意针对我”;辅导孩子作业出错,说 “教材编得有问题”;跟人吵架闹矛盾,说 “都是对方太较真”。他们永远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只会把错误推给别人,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进水里不是学游泳,而是拉着别人一起沉下去 —— 你想帮他,最后却被他拖得满身是伤。

更可怕的是,这种 “不认错” 会形成恶性循环:他越不反思,认知越局限;认知越局限,越容易犯错;犯错后又不反思,继续转嫁伤害,最后身边的人都被他 “耗” 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