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 波士顿的拒信与燕园的风

九月的波士顿已有凉意,枯黄的枫叶打着旋儿落在哈佛招生办公室的玻璃窗上。林微捏着那封烫金信封的手指泛白,信纸上 “恭喜你” 三个字像极了三年前陈砚在她笔记本上写下的鼓励,可此刻却成了最沉重的枷锁。

她坐在校园外的长椅上,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的少年穿着白衬衫,站在燕园的未名湖畔,手里捧着一本《西方哲学史》,阳光落在他微卷的发梢上。那是十七岁的陈砚,彼时他还是北大哲学系的研究生,来她所在的县城中学支教,而她是坐在第一排、总被他点名回答问题的高二学生。

“林微,你看问题的角度很特别,要一直保持这份敏锐。” 他当时笑着说的话,至今还清晰地落在耳边。也是那时候,她偷偷在日记本上写下:“要考去陈老师在的城市,要成为能和他并肩说话的人。”

如今,哈佛的录取通知书是对她寒窗苦读最好的证明 —— 她从西南山区的破庙里读完小学,踩着泥泞的山路去镇上读中学,靠着奖学金和助学金一路考上北大,又在本科期间拿到了去哈佛交换的机会,最终赢得了全额奖学金的录取资格。可三天前,她在北大官网看到了陈砚的名字 —— 他从国外访学归来,成了哲学系的副教授,这学期开了门《存在主义哲学》的选修课。

“放弃哈佛去读本校的研究生,你是不是疯了?” 电话里,室友苏晓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林微,这可是哈佛啊,多少人挤破头都进不去的地方!”

林微望着远处波士顿的天际线,手指轻轻摩挲着照片上陈砚的轮廓:“晓晓,你还记得我跟你说过的,高中时教我哲学的支教老师吗?他现在回北大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传来苏晓无奈的叹息:“我当是什么要紧事,不就是个暗恋对象吗?林微,你的前途比什么都重要!”

可只有林微知道,陈砚对她而言从来都不只是 “暗恋对象”。高三那年,她父亲病重,家里凑不出学费,是陈砚匿名给她寄了半年的生活费,还附上了手写的复习笔记;高考失利时,是他在邮件里写下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但坚持下去总会看到光”,让她重新振作,复读一年考上了北大。

她曾无数次想找机会感谢他,可自从他结束支教回到北大后,就断了联系。直到去年,她在国外交换时,偶然在学术期刊上看到了陈砚的名字,才知道他一直在哲学领域深耕。如今,他终于回到了燕园,她怎么能错过这个机会?

第二天,林微将哈佛的拒信放进信封,郑重地投进了邮筒。转身的瞬间,她仿佛看到了燕园的银杏叶正簌簌落下,而陈砚就站在银杏道的尽头,等着她回来。

九月的北京,秋意渐浓。林微拖着塞满书籍的行李箱,走进了北大的校门。她顺利通过了本校研究生的复试,成了哲学系的一名新生,也如愿选上了陈砚的《存在主义哲学》。

第一堂课,她提前半小时就到了教室,选了第一排靠中间的位置。当陈砚走进教室时,林微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他比照片里成熟了许多,穿着深色的西装,戴着金丝边眼镜,眉宇间多了几分学者的沉稳,可那双眼睛依旧像当年一样,明亮而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