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速调五千铁骑驰援煤城,交由安国君赢牧统辖!"
在嬴政看来,此军既为赢牧所创,自然最明其用兵之道。
这正是一个观察重甲骑兵实战效果的良机,便于日后指挥调度时有所参照。
“遵命!”
……
煤城。
边关急报送往咸阳已有三日,却迟迟不见回复。
赢牧心生疑惑。
“王贲将军,咸阳是否收到了我们的急报?”
王贲神色略显复杂,答道:
“确实收到了,且是陛下亲手接下的。"
“但今日末将收到家父来信……”
“信中说了什么?”赢牧询问。
王贲环顾四周诸将,似有深意。
赢牧会意,抬手示意众人退下。
待帐内只剩二人,王贲继续道:“家父信中提及,胡亥公子自齐鲁寻来两位仙师,陛下如今醉心于求仙问道,昨日更是随那卢生、侯生前往燕山,说是寻觅仙缘……”
“卢生、侯生?”赢牧眉头紧锁。
这两个骗子竟已现身?
绝不能坐视不理!
前世始皇嬴政便是因服食这二人与徐福所炼“仙丹”,导致重金属中毒,最终暴毙于沙丘途中。
那些所谓的仙丹,实为剧毒之物!
赢牧暗下决心,待煤城之事了结,必须即刻返回咸阳。
“安国君,家父信中另有一事。"
王贲又道:“陛下已下诏令,命赵佗将军率三十万大军,会同屠睢将军围剿百越各部及楚国余孽。
长公子扶苏因反对此事触怒陛下,已被贬至渔阳,协助蒙恬将军修筑长城。"
“陛下更下令,无诏不得返京,扶苏公子终生不得踏入咸阳。"
赢牧听罢,神色平静。
此事仍循历史轨迹,未有太大偏差。
只是记忆中,扶苏被贬之地究竟是陇西还是渔阳,他一时难以确定。
提及百越之战与赵佗,赢牧眸光微沉。
赵佗此人,天生反骨。
秦灭楚时,他降秦为将。
后在平定百越时受封南越郡守,秦末动荡之际,此人竟趁机割据自立,建南越国,自号南越大帝。
然其确有过人之处,对百越诸地的了解,秦军众将无人能及。
欲平百越,仍需借他之力。
赢牧将赵佗之名记在心中,随即对众将下令:"近日天朗气清,不出五日匈奴必至,各部严阵以待。
传令九原、云中二郡驻军,随时驰援煤城。
"
"末将领命!"王贲躬身退出帅帐。
帐外暮色渐沉,恰遇萧何携一布衣剑客迎面而来。
王贲按住腰间剑柄,目光掠过年轻人腰间斑驳的青铜长剑:"萧先生,此位是?"
"此乃韩信,与我刎颈之交。
"萧何侧身引荐,"韩兄,这位是统帅三军的通武侯。
"
韩信抱拳施礼:"草民久闻将军威名,今日得见,幸甚至哉。
"
帐内突然传来急促脚步声。
赢牧掀帘而出,玄色披风掠过炭盆扬起几点火星:"可是淮阴韩信?"
萧何连忙引见:"正是。
韩兄,这位便是安国君殿下。
"
"且慢行礼。
"赢牧抢先托住韩信欲拜的双臂,指尖触及粗 ** 袖下嶙峋的筋骨。
韩信暗叹:安国君果真如萧兄所言,折节下士若此。
炭火噼啪作响,映得韩信眉间那道疤泛着赤色。
赢牧凝视这道传闻中"兵仙"的标志,忽道:"先生师承何人?"
韩信握剑的手指骤然收紧:"家师...不许弟子透露名讳。
"
王贲浓眉倒竖正要发作,却听赢牧拊掌而笑:"果然是他!"见韩信面露惊色,赢牧拾起火钳拨动炭块:"令师当年献策破楚,于我大秦有恩。
"
青铜剑穗在热气中微微晃动,韩信与赢牧四目相对,帐外朔风卷起战旗猎猎作响。
赢牧对萧何吩咐道:“萧何,你带韩信去安顿好住处,今晚本公子要设宴为韩信接风。
"
他没有继续追问,直接做了安排。
萧何领命起身:"遵命。
"
待二人离开后,王贲望着帐外,转向赢牧问道:"安国君,韩信的师父究竟是何方高人?"
赢牧微微一笑:"王将军曾读过那位先生的著作。
"
"我读过?"王贲皱眉思索,作为武将,他平日研读的多是兵书。
思索片刻后,他突然惊讶道:"莫非他是尉缭先生的弟子?"
赢牧点头确认:"当年尉缭先生留下的兵书,我大秦将士人人熟读。
说他师父对大秦有恩,可有夸大?"
王贲连连摇头。
尉缭确实为大秦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去忙吧。
"赢牧摆手示意。
帐外,萧何问若有所思的韩信:"韩兄,连我都不知道你师承何处,安国君竟能看出来?"
"应该看出来了。
"韩信皱眉道,"看来萧兄猜测安国君是鬼谷传人确有依据。
"
"韩兄有何打算?"萧何追问。
"既来之则安之,总要施展所学,不能辜负这一身本领。
"韩信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萧何欣喜道:"好!"他知道这位好友素来心高气傲,能让他真心佩服的人寥寥无几。
"走吧,我带你去安排住处。
"
傍晚时分,赢牧派人邀请了韩信、萧何,同时也叫来了王贲和梁永。
这些都是将来建设煤城的重要人才,需要互相熟悉。
席间,寡言少语的韩信酒过三巡后,赢牧开口道:"韩信,煤城现在遇到个难题,想听听你的见解。
"
韩信立即放下酒杯,拱手道:"请安国君明示。
"
他明白这是个考验,关系着自己在这位安国君心中的地位,必须慎重对待。
赢牧见状笑道:"不必拘束。
"
随后,他详细讲述了与王贲在煤城击退匈奴大都尉达莱刺的经过,并提及近日发现的匈奴探子。
韩信听完沉思片刻,问道:"安国君当初为何不将匈奴八万骑兵全数歼灭?"
赢牧与王贲闻言皆露出不解之色。
韩信从容取来两副碗筷,在案几上摆放起来。
"安国君请看。
"
"此处是阴山山脉,这边是碓石口关隘。
"
"王贲将军引出了达莱刺的全部骑兵,此时碓石口尚有三万守军。
若当时调两万守军堵住煤城所在山谷,达莱刺的八万骑兵便无路可退。
"
"碓石口南接萧关驻军,东北通云中长城天险,三方连成一线,被困的匈奴骑兵只能强攻碓石口。
"
韩信边说边用碗筷排布战局。
"匈奴骑兵轻装劫掠,必无重型攻城器械,难以攻陷碓石口。
"
赢牧与王贲顿时恍然。
越过阴山的匈奴骑兵看似势大,实则陷入绝境。
阴山与长城形成天然包围圈,只要断其归路,八万骑兵必将覆灭。
"唉!"王贲懊恼地拍额。
"妙!"赢牧击节赞叹。
传闻韩信用兵如神,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
他们当初只求稳妥防守,未敢冒险全歼敌军。
韩信谦逊道:"此乃在下浅见。
战场形势千变万化,安国君与王将军的决策最为稳妥。
"
赢牧笑道:"先生不必过谦,是我们眼界不够开阔。
敢问先生,若匈奴再犯煤城,当如何应对?"
"坚守。"
韩信沉吟片刻,露出无奈的笑容:"如今煤城初具规模,必须守住。"
"阴山之外是无边草原,那是骑兵的战场。
就算煤城有五万守军,哪怕是五十万,面对十余万骑兵,在这辽阔的草原上,也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
赢牧与王贲相视一眼,两人都认同韩信的看法。
匈奴骑兵擅长突袭 * 扰,来去无踪。
步兵在他们面前,无异于活靶子。
除非利用地形优势,或者以绝对兵力围困,彻底压制骑兵的机动性,才能有效歼灭敌军。
这正是后来汉朝对抗匈奴的战略——
以人数取胜!
当然,赢牧心中还浮现出另一个对策……
……
宴席持续至深夜才散。
回到住所的赢牧心情舒畅。
汉初三杰已得其二,只要再寻得张亮,便能集齐三人。
虽然无法因此召唤什么奇迹,但若能善用他们的才能,大秦必不会二世而亡。
躺在床上,赢牧望着脑海中仅剩二十天的倒计时,心中升起一丝期待。
……
次日清晨,赢牧用过早膳便前往温室。
红薯栽种已一月有余,按生长周期推算,地下块茎应当初具规模。
踏入温室,满目皆是翠绿的红薯叶。
在充足肥料的滋养下,这些作物长势喜人。
"拜见安国君!"
温室内,几名士兵正在施肥。
自商鞅变法以来,大秦实行兵农合一之策,这些士兵对农事也颇为熟练。
"安国君,属下发现一事。
"一名士兵迟疑片刻后禀报。
"何事?"
士兵轻轻拨开一株红薯藤:"此物根系交错,藤蔓纠缠,恐有妨碍……"
"哎呀!竟忘了此事!"赢牧猛然想起红薯种植的关键一步——
翻藤!
红薯属节根植物,每节皆可生根。
若不及时翻藤,枝叶过度生长,地下块茎便难以壮大。
他立即指导士兵们开始翻藤作业。
“安国君,王贲将军请您过去。
”赢牧刚歇下手,传令兵就匆匆赶来禀报。
“好,这里交给你们了。
”赢牧拍了拍沾满泥土的双手,大步迈向帅帐。
帐内,通武侯王贲与左庶长梁永正等候着。
“见过安国君!”二人齐声行礼。
王贲面带喜色,朗声道:“安国君,咸阳的援军到了!”
“哦?”赢牧擦了擦手,问道:“来了多少兵马?”
“两万!”王贲答道。
“两万?”赢牧眉头微皱,心中疑惑,区区两万援兵,如何能解煤城之困?
“安国君,是两万骑兵!”王贲兴奋地补充道,“其中五千,是重甲骑兵!”
“重甲骑兵!”赢牧眼中闪过一抹精光。
他耗费心血打造的重甲骑兵,如今总算初见规模。
五千重骑,足以组成一支摧枯拉朽的冲锋方阵。
这样的铁骑洪流,无论是敌军骑兵还是步兵,都将闻风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