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上一课咱们聊透了“投资不是有钱人的游戏”,我知道很多朋友心里已经有点松动了——原来手里有几百块、一千块也能开始投资,原来对抗通胀没那么遥不可及。但新的问题又来了:“道理我都懂,可到底该从哪下手啊?打开理财APP,满屏的基金、股票、债券,看得人头晕,生怕一步错把钱亏了。”

别慌,这种“不知道怎么开始”的迷茫,几乎是每个投资新手的必经之路。就像咱们第一次学开车,看着方向盘、油门、刹车总觉得无从下手,但只要有人帮你把步骤拆解开,跟着练几次,慢慢就熟练了。投资也一样,不需要你一开始就变成“专家”,只要搭建好一套属于自己的“投资框架”,跟着框架走,就能避开很多坑,稳稳地迈出第一步。

今天这节课,我就把“0基础搭建投资框架”的方法拆成4步,每一步都像给你递上一把“工具”,跟着做,你就能一步步把自己的投资体系立起来。

第一步:先搞清楚“你的钱,能承受多大风险”——做风险测评

很多人刚开始投资,第一反应是“哪个赚钱快就买哪个”,却忘了问自己一句:“如果这个产品亏了,我能接受吗?”去年有个读者跟我说,他听同事说买股票基金赚了不少,就把自己攒了3年的2万块存款全投了进去,结果没过两个月,基金就跌了20%,他晚上睡不着觉,最后慌慌张张地把基金卖了,亏了4000多块。

其实不是他选的基金不好,而是他没搞清楚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那2万块是他的“应急钱”,本来就不能承受太大波动,却投了风险偏高的股票基金,最后只能“追涨杀跌”亏了钱。

所以,搭建投资框架的第一步,必须是“给自己做风险测评”。这就像买衣服前要先量尺寸,尺寸对了,衣服才合身;风险承受能力摸准了,选的投资产品才不会让你坐立难安。

怎么测评呢?不用找专业机构,你自己问自己3个问题,就能有个大概判断:

第一个问题:“这笔钱,我最近1-3年要用吗?”

如果答案是“是”——比如这是你准备明年买房的首付、孩子下半年的学费,或者家里的应急备用金,那这笔钱就属于“短期要用的钱”。这类钱的核心需求是“安全”,不能承受太大风险,哪怕收益低一点也没关系,绝对不能亏本金。适合的产品比如货币基金、短期纯债基金、银行定期存款,这些产品波动小,几乎不会亏本金,而且随时能用(或到期就能用)。

如果答案是“否”——比如这是你专门拿出来投资,计划3年以上都不动用的钱,那这笔钱就属于“长期闲置资金”。这类钱可以承受一定的短期波动,因为时间长了,市场的波动会被慢慢熨平,你有足够的时间等它涨回来。适合的产品比如指数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基金,甚至可以小部分配置股票,这些产品长期收益更高,能更好地对抗通胀。

第二个问题:“如果这笔钱亏了10%,我会睡不着觉吗?”

每个人对“亏损”的敏感度不一样。有的人亏了5%就开始焦虑,天天盯着账户看;有的人亏了20%也能沉住气,知道这是市场正常波动。

如果你属于“亏一点就慌”的类型,那你的风险承受能力就偏“保守”,别去碰股票、股票基金这些波动大的产品,重点选货币基金、纯债基金;如果你觉得“亏10%-20%能接受,只要长期能赚回来就行”,那你的风险承受能力偏“稳健”,可以选一些“债券+股票”的混合基金,或者定投指数基金;如果你能接受“短期亏30%以上”,而且有足够的耐心等市场反弹,那你的风险承受能力偏“积极”,可以在投资组合里多配一些股票基金,甚至小部分直接买股票。

第三个问题:“我懂这个产品吗?”

如果一个产品,你连它是怎么赚钱的、风险在哪都搞不清楚,哪怕别人说它赚得再多,也别碰。比如前几年很火的“虚拟货币”,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它的底层逻辑,只听别人说能暴富就往里冲,最后亏得血本无归;还有一些“复杂的理财产品”,合同里全是专业术语,销售人员只说收益不说风险,最后本金都可能拿不回来。

投资的底线是“不懂不投”。哪怕是风险很低的货币基金,你也得知道它是“投银行存款、短期债券”的,所以安全;哪怕是定投指数基金,你也得知道它是“跟踪大盘指数,买一篮子股票”的,所以长期能跟着经济增长赚钱。搞懂了再投,心里才踏实。

把这3个问题想清楚,你就知道自己该选“低风险”“中风险”还是“高风险”的产品了,这一步就像给你的投资定了“基调”,后面选产品就不会跑偏。

第二步:把钱分成“三笔”,给每笔钱找“合适的去处”——做资金分配

搞清楚风险承受能力后,下一步就是“给你的钱找去处”。很多人投资之所以乱,是因为把所有钱都混在一起,要么全存银行(跑不赢通胀),要么全投高风险产品(容易亏)。其实正确的做法是“把钱分类”,就像家里的抽屉要分成“放衣服”“放袜子”“放内衣”的,每笔钱有明确的用途,才不会乱。

这里我给大家一个简单的“三分法”,不管你有1万、10万还是100万,都能按这个方法分:

第一笔:日常备用金(占总资金的10%-20%)

用途:应对3-6个月内的日常开销,比如房租、水电费、买菜钱,或者突发情况(比如生病、手机坏了要换)。

核心要求:灵活、安全,随时能取出来用。

适合的产品:

- 货币基金:比如余额宝、微信零钱通,或者银行APP里的货币基金。收益比活期存款高(年化2%-3%),而且当天取当天到(大部分货币基金单日快速赎回限额1万,超过的话第二天到账),平时买菜、付款直接用,特别方便。

- 活期存款/短期定期:如果你的备用金比较多(比如5万以上),可以放一部分在银行活期里,剩下的存7天、14天的短期定期,收益比活期高一点,也能随时取。

第二笔:稳健增值钱(占总资金的50%-70%)

用途:1-3年内可能要用的钱,比如准备2年后换车、给孩子存的教育金,或者想在安全的前提下,比备用金多赚点收益。

核心要求:风险低、波动小,收益比备用金高,能跑赢通胀(年化3%-5%)。

适合的产品:

- 纯债基金:主要投资国债、金融债、企业债,不投股票,所以波动很小,几乎不会亏本金(极端情况下可能会有短期小幅亏损,但长期持有基本能赚钱)。年化收益大概3%-4%,比货币基金高,持有1个月以上就能赎回,流动性也不错。

- 银行稳健型理财:很多银行会推出“R2级”的理财产品,风险等级低,主要投债券、同业存单,年化收益3%-5%,期限有30天、90天、180天的,适合有明确用钱时间的人。不过要注意,现在银行理财已经不是“保本保息”了,要选“净值型”但历史收益稳定的产品。

- 储蓄国债:每年3-11月,国家会发行储蓄国债(凭证式、电子式),年化收益3%-4%,安全有保障(国家信用背书),起购金额100元,期限有3年、5年的。缺点是发行时间固定,需要抢,而且提前支取会损失一部分利息。

第三笔:长期投资钱(占总资金的20%-30%)

用途:3年以上不用的钱,比如给自己存的养老金、未来10年的财富增值,目标是获得更高的收益(年化8%-15%),让钱能“滚雪球”。

核心要求:能承受短期波动,追求长期收益,通过时间来对抗风险。

适合的产品:

- 指数基金:这是我最推荐新手的长期投资产品。指数基金是“跟踪大盘指数”的基金,比如沪深300指数,包含了A股市场上300家优质大公司(比如茅台、腾讯、格力),买沪深300指数基金,就相当于同时买了这300家公司的股票。只要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这些大公司能赚钱,指数基金就能长期上涨。而且指数基金费用低、透明,不用你去选基金经理,适合新手。

- 混合型基金:如果觉得自己选指数基金麻烦,可以选“股债平衡型”混合基金(股票占比40%-60%,债券占比40%-60%),这类基金由基金经理管理,会根据市场情况调整股票和债券的比例,风险比纯股票基金低,收益比纯债基金高,长期年化收益大概6%-10%。

- 股票(谨慎选择):如果想尝试买股票,建议新手先从小金额开始(比如总资金的5%-10%),而且只买自己熟悉的公司(比如你经常用它的产品,知道它的业务好)。千万别听别人推荐买“陌生股票”,也别追涨杀跌,股票风险高,新手很容易亏。

举个例子:假设你现在有10万块钱,按“三分法”分配:

- 日常备用金:1.5万(15%),放货币基金,平时用着方便。

- 稳健增值钱:6万(60%),其中3万买纯债基金,2万买银行R2级理财,1万买储蓄国债。

- 长期投资钱:2.5万(25%),其中2万定投沪深300指数基金,0.5万尝试买1-2只平衡型混合基金。

这样分配下来,你的钱既有安全的“保障”,又有稳健的“增值”,还有长期的“潜力”,就算短期市场波动,也不会影响你的日常生活,心里也更有底。

第三步:选产品不用“挑花眼”,记住“3个简单标准”——做产品筛选

很多新手打开理财APP,看到几百上千只基金、股票,就觉得“太难选了,不知道哪个好”。其实根本不用这么复杂,选产品就像选水果,不用把所有水果都尝一遍,只要记住“新鲜、成熟、符合口味”这几个标准,就能选出好的。投资产品也一样,记住3个简单标准,就能避开90%的坑。

标准1:看“历史业绩”,但别只看“短期赚得多”

选基金、理财的时候,一定要看它的历史业绩——比如过去1年、3年、5年的收益怎么样,有没有跑赢同类产品,有没有出现过大幅亏损。

但要注意,别只看“最近1个月赚得多”的产品。就像有的水果,看起来很红,但可能是催熟的,不好吃;有的基金,最近1个月涨了20%,可能是因为短期市场热点,等热点过了,很可能会跌回去。

更靠谱的是看“长期业绩”——比如一只指数基金,过去5年的年化收益能达到8%以上,而且每年的收益都比较稳定,没有出现过连续2年亏损,那这只基金就比较靠谱。对于纯债基金,看过去3年的年化收益在3%-4%,而且最大回撤(历史上最大的亏损幅度)不超过1%,就是好产品。

标准2:看“费用”,别让“手续费”偷偷吃掉你的收益

很多人投资的时候,只看收益,不看费用,其实费用对长期收益的影响很大。比如买基金,会涉及“申购费、赎回费、管理费、托管费”,这些费用加起来,一年可能要1%-2%,如果长期持有,会吃掉不少收益。

怎么省费用?

- 买指数基金比买主动型股票基金费用低:指数基金的管理费一般在0.15%-0.5%,而主动型股票基金的管理费大多在1%-1.5%。

- 选“C类基金”:基金分为A类和C类,A类基金申购费高(一般0.15%-1.5%),赎回费随持有时间变长而降低;C类基金没有申购费,赎回费也低(持有7天以上一般免赎回费),但会收“销售服务费”(每年0.2%-0.6%)。如果短期持有(1年以内),选C类更划算;如果长期持有(1年以上),选A类更划算。

- 在基金公司APP或第三方理财平台买:比在银行买基金的申购费低,很多平台会打1折(比如银行申购费1.5%,平台打1折后只要0.15%)。

标准3:看“底层资产”,知道你的钱“投到哪去了”

不管是基金、理财,还是其他投资产品,一定要看它的“底层资产”——也就是你的钱被拿去投了什么。

比如:

- 货币基金的底层资产:银行存款、短期债券、同业存单,这些都是低风险的,所以安全。

- 纯债基金的底层资产:国债、金融债、企业债,没有股票,所以风险低。

- 股票基金的底层资产:80%以上是股票,所以风险高。

- 银行理财的底层资产:如果写着“投资于债券、同业存单、信托计划”,风险就比较低;如果写着“投资于股票、股权”,风险就比较高。

如果一个产品的底层资产写得模糊不清,比如“投资于优质资产”“多市场配置”,没有具体说明投了什么,那一定要谨慎,很可能是“高风险产品”,或者有隐藏风险。

第四步:别“不管不问”,也别“天天盯盘”——做动态调整

很多人觉得“买了投资产品就完事了”,要么不管不问,哪怕产品亏了50%也不知道;要么天天盯盘,涨了一点就卖,跌了一点就慌,最后反而赚不到钱。其实投资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频繁操作”的,而是需要“动态调整”——就像家里的空调,夏天要开制冷,冬天要开制热,根据天气变化调整,才能舒服。投资也一样,根据市场变化、自己的情况调整,才能让收益更稳。

怎么调整?记住“两个时间点”:

第一个时间点:“定期复盘”,比如每季度、每半年看一次

每隔3-6个月,打开你的投资账户,看看每笔钱的收益怎么样:

- 如果备用金的货币基金收益下降了,比如原来年化2.5%,现在降到1.8%,可以换成其他收益更高的货币基金(很多平台有“货币基金排行榜”,选收益前10的,风险都差不多)。

- 如果稳健增值钱的纯债基金,最近3个月收益只有0.5%(年化2%),低于同类产品,或者出现了1%以上的回撤,可以考虑换成其他业绩更稳定的纯债基金。

- 如果长期投资的指数基金,因为市场大跌,亏损了20%以上,这时候别慌着卖——只要你手里的钱3年以上不用,而且指数本身没有问题(比如沪深300指数还是包含优质公司),可以考虑“补仓”(比如再投一笔钱进去,降低平均成本),等市场反弹的时候,更容易赚钱。

第二个时间点:“自己的情况变了”,就要及时调整

比如你原来计划3年不用的“长期投资钱”,现在突然要买房,需要提前用,那就要把这部分钱从指数基金、股票基金里赎出来,换成货币基金或短期纯债基金,保证本金安全,随时能用。

再比如你原来风险承受能力偏“稳健”,只投了20%的长期投资钱,现在工资涨了,手里的闲置资金变多了,也能接受更高的风险,就可以把长期投资钱的比例提高到30%,多配一些指数基金,追求更高的收益。

但要注意,“动态调整”不是“频繁操作”——比如别因为基金涨了5%就卖,跌了5%就买,这样很容易“追涨杀跌”,反而亏更多。一般情况下,定期复盘(3-6个月)调整一次就够了,除非有特殊情况(比如自己要用钱、市场出现极端行情)。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说:“搭建框架要做这么多事,会不会太复杂了?”其实一点都不复杂——你只要记住“四步走”:先测风险承受能力,再分三笔钱,然后按三个标准选产品,最后定期调整。刚开始可能需要花1-2个小时梳理,但一旦框架搭好,后面只需要定期维护,一点都不费时间。

我有个朋友,去年刚开始投资的时候,也是个纯新手,连货币基金和纯债基金都分不清。后来他跟着这四步走:先测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偏稳健),把5万块分成了1万备用金(货币基金)、3万稳健钱(纯债基金+银行理财)、1万长期钱(定投沪深300指数基金),然后选产品的时候,看了历史业绩和费用,选了3只选了3只符合标准的产品。刚开始他每个月都会看一眼账户,看到指数基金涨了就开心,跌了就有点慌,但他记得自己的钱是3年以上不用的,也就没乱操作。

到今年上半年,他的纯债基金赚了差不多1200块,银行理财赚了800多,指数基金虽然中间跌过10%,但后来慢慢涨回来了,还小赚了500块。算下来,这5万块一年的收益比存银行多了2000多块,而且他一点都没费心思——就季度末的时候花10分钟看一眼账户,确认产品没出问题,就继续放着。

他跟我说:“以前总觉得投资很难,现在搭好框架才发现,原来投资就像给植物浇水,只要选对植物(产品),按规律浇水(定期调整),不用天天盯着,它自己就能慢慢长。”

其实,对0基础的新手来说,搭建投资框架的核心不是“追求高收益”,而是“建立一套安全、稳定的体系”——让你的钱既不会被通胀悄悄偷走,也不会因为盲目投资亏得心慌。就像盖房子,先把地基打牢(搞懂风险、分好钱),再慢慢添砖加瓦(选产品、做调整),房子才能稳,才能经得起风雨。

可能你现在还是会担心:“万一我搭错框架了怎么办?”没关系,投资本来就是一个“试错、调整、进步”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哪怕你只投100块、200块,也是在积累经验——比如你买了一只纯债基金,发现它的收益比预期低,下次就知道换一只;你定投了指数基金,发现自己能接受10%的波动,下次就敢适当多投一点。

重要的是别害怕开始。很多人就是因为“怕错”,所以一直不敢行动,结果手里的钱年年被通胀缩水,反而错过了最好的投资时机。要知道,哪怕你刚开始搭的框架不够完美,只要你开始了,就已经比90%“只敢想不敢做”的人强了。

最后,我想给你一个小建议:今天看完这节课,就花30分钟做两件事——第一,拿出纸笔,或者打开手机备忘录,把你现在的资金总数写下来,然后按“备用金、稳健钱、长期钱”分成三笔,确定每笔钱的金额;第二,打开你常用的理财APP,在货币基金、纯债基金里各选1只符合“历史业绩稳、费用低、底层资产清晰”的产品,先把备用金和一部分稳健钱投进去。

不用追求“一步到位”,哪怕你只投了1000块,也是在为自己的投资框架“打第一块砖”。随着你对投资越来越熟悉,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越来越了解,你可以慢慢调整资金分配,优化产品选择,让这个框架越来越适合自己。

记住,投资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好的框架,能让你在这场马拉松里跑得更稳、更远,哪怕中途遇到市场波动的“风浪”,也能从容应对,最终到达财富增值的终点。

下一次当你再打开投资账户,看到余额慢慢上涨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从0基础搭建投资框架,并没有那么难;原来让钱为你工作,也可以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