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沈砚秋看着儿子倔强的眼神,又想起两个孩子在梅树下的约定,心里迟迟下不了决心。
变故发生在三日后。那天沈砚秋刚从兵工厂试验新型炸药回来,就遭遇两名黑衣人的伏击,幸好随身带着防身的手枪,才勉强脱身。
回到家时,他手臂缠着绷带,脸色苍白:“特务已经盯上我了,留在国内,咱们一家三口都危险。婉婉,清晏,咱们一起走,去英国,等学成了,再一起回来。”
消息传到陆家,陆承尧攥着刚用弹壳磨好的小梅花跑来找沈清晏,小脸上满是不舍:“清晏,你们要走多久?我会好好练拳脚、学本事,帮你守着沈府的梅树,等你回来造‘无敌炮’。”
临行前夜,苏婉将整理好的实验数据与文献塞进箱子,沈砚秋仔细检查着随身的图纸,沈清晏则把铜梅花放进贴身的小口袋。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一家三口身上,也洒在院中的梅树上,花瓣簌簌落下,像是为他们践行,也为两个少年的约定,埋下了时光的伏笔。
沈清晏捏着那枚微凉的铜梅花,用力点头:“承尧哥,等我回来,咱们就按说好的,一个造武器,一个守国门,让国人再也不受外国人欺负!”
3
伦敦的日子,浸在实验室的试剂味与图书馆的旧墨香里。
沈砚秋夫妇白天泡在研究所,沈砚秋专攻光学瞄准镜的精度优化,苏婉则钻研新型炸药的稳定性配方,两人常常在实验室待到深夜,只为多突破一个技术难题。
晚上回到住处,他们就轮流给沈清晏补课,从基础数理讲到家国大义,苏婉总指着图纸上的公式说:“晏儿,这些看似枯燥的符号,是咱们中国人挺直腰杆的底气。”
沈清晏渐渐长成挺拔青年,不仅能熟练帮父母记录实验数据、整理文献资料,还能独立完成简单的机械结构设计。
闲暇时,他坚持给陆承尧写信,讲伦敦实验室里的新发现,讲课堂上学的“弹道力学”,也问“梅树每年冬天是否还如期开花,你有没有成为能守护一方的军人”。
陆承尧的回信从不间断,字从稚嫩变得遒劲,说“沈叔苏姨研究的技术,是前线战士最需要的‘铠甲’”,说“梅树每年都开得繁茂,我替你折了花枝压成干花,等你回来插在书房”。
变故发生在沈清晏十七岁那年。
沈砚秋夫妇带着凝聚十年心血的军事技术资料,终于敲定回国的行程——他们改良的瞄准镜精度提升了三成,研发的新型炸药威力更强且更安全,这些成果足以给国内的军工带来质的突破。
可他们不知道,敌国特务早已盯上这份“能改变战局”的资料,在码头设下了埋伏。
船只即将启航时,爆炸声突然响起,甲板瞬间被火焰与浓烟吞噬。
混乱中,沈砚秋第一时间将沈清晏推上救生艇,让他抱住装有核心配方的笔记本,冲儿子喊:“护住资料,别回头,完成我们未成功的事业!”
苏婉扑到艇边,手指紧紧抓住艇沿,指甲嵌进木头里,鲜血顺着指缝往下淌。
她望着沈清晏,眼泪混着海水往下掉,声音被风浪撕得破碎,却每个字都重如千钧:“晏儿,我的好儿子……爹娘不能陪你走下去了。记住,咱们学技术不是为了名利,是为了让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能安稳吃饭、踏实睡觉,为了让咱们的国家,再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她抬手想最后摸一摸儿子的脸,却被汹涌的浪头打翻,最后一眼,还凝望着沈清晏的方向,嘴唇动了动,像是在说“娘永远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