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舟那句“一切才刚刚开始”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在许晴心中漾开久久不息的涟漪。她看着屏幕上那片被灰色尘埃吞噬的城市剪影,再看看身边这个由钢铁、电路和理性构筑的地下王国,一种深刻的荒谬感油然而生。外面是世界的终结,里面却是文明的微缩模型。
地堡生活的第一周,在一种近乎偏执的规律中度过。
清晨六点整,模拟日光的LED灯带会准时以柔和的暖色调亮起,唤醒沉睡的两人。林舟会立刻开始他的“晨检”——检查空气过滤系统的压差读数,核对水循环装置的净化效率,并记录下能源储备模块的电量消耗曲线。他的动作精准而高效,仿佛在执行一套写进了基因里的程序。对他而言,这些跳动的数字,远比窗外的日出更能带来安全感。
许晴则负责“生命体征”部分。她为两人测量体温和血压,确保在封闭环境下身体机能的稳定。之后,她会精心照料那个被林舟视为“活体维生素库”的水培蔬菜架。看着那些娇嫩的绿叶在紫红色的光照下舒展,是她在这片地下空间里能感受到的、为数不多的生命律动。
早餐是精确计量的冻干粥,搭配几片新鲜摘下的生菜。味道谈不上美妙,但足以提供必需的营养。用餐时,两人很少交谈。林舟通常会打开一个平板电脑,阅读他储存的海量技术手册,而许晴则会翻阅那些泛黄的医学典籍,试图找到更多关于“尘肺病”防护和治疗的替代方案。
这是一种奇异的共生关系。一个负责维护这个“身体”的硬件,另一个则守护着“灵魂”的健康。沉默是他们之间默认的语言,效率是共同遵守的法则。
直到第七天的下午,这台精密运转的生存机器,第一次发出了不和谐的杂音。
当时,林舟正在白板前更新物资消耗的帕累托图,试图优化下一个月的资源分配。许晴则戴着耳机,在角落里的一台改装过的跑步机上进行每日锻炼,维持心肺功能。
“等等。”林舟突然停下了笔,侧耳倾听。
许晴摘下耳机,跑步机的嗡鸣声消失后,整个地下室陷入了绝对的寂静。只有空气净化器发出稳定而低沉的“嘶嘶”声。
“怎么了?”她轻声问。
“你听。”林舟的目光锐利如鹰,他关闭了空气净化器,整个世界瞬间安静得能听到彼此的心跳。
就在这片死寂中,一个微弱、却极具穿透力的声音,从头顶传来。
“铛……铛……铛……”
那声音带着金属的质感,缓慢而富有节奏,像是有人在用锤子敲击一段废弃的铁轨。它穿透了厚厚的土层和钢筋混凝土,顽固地钻进他们的耳膜。
许晴的脸色瞬间变了。在这片象征着死亡的废土之上,任何非自然的声音都代表着一件事——人。
“是……幸存者?”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既有恐惧,也有一丝连她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期盼。
林舟没有回答。他快步走到控制台前,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墙上的主显示屏画面切换,调出了连接到地面伪装排气口附近的一个针孔摄像头。
屏幕上,依旧是那片灰蒙蒙的世界。粉尘像永不停歇的雾,让一切都显得模糊不清。几栋在崩塌中幸存下来的建筑骨架,如同史前巨兽的骸骨,在灰雾中若隐隐现。敲击声还在继续,但摄像头里空无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