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月考核考试的成绩册被年级组的打印机吐出来时,戴明娜的手指在纸页边缘捏出了几道白印。

她站在走廊尽头的窗前,初夏的风裹着梧桐叶的碎影吹在脸上,却吹不散心头的滞重。初三(五)班,平均分 63.5,年级倒数第一。

她一页页翻着成绩单,目光在每个名字上停留:张浩的数学应用题只得了 3 分,答题卡上画满了凌乱的横线,显然是对着题目无从下手;王琳的几何证明题空了大半,最后潦草地写了句 “不会画辅助线”;最让她心口发紧的是陈默的名字,78 分的数字像颗钉子,扎得她愣了好一会儿。

这个上期拿过区数学竞赛二等奖的孩子,试卷上错的全是些 “本不该错” 的题:选择题第三题用了最复杂的代数法,明明用几何图形平移就能秒解;最后一道大题只写了一种解法,步骤里还因为拘泥于固定思路,绕了个没必要的弯。

戴明娜深吸一口气,指尖轻轻敲了敲成绩单上的 “63.5”。

她不是没预料到班级成绩会下滑,但没想到会跌得这么狠。

是知识点没讲透?不对,每个章节她都反复梳理过重点。

是学生们不用功?也不是,陈默课间还在刷题,张浩每天都把作业写得工工整整。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她靠在窗沿上,想起上周听课,隔壁班老师讲应用题时,让学生们用三种方法解题。

自己呢?好像每次都只盯着 “最优解法” 讲,甚至会下意识说 “记住这个思路就行,考试这么答最快”。

难道…… 是思维的问题?

她是一名工作五年的老师,今年是第一次教初三的数学。严格地说,她也在学习中。

上课铃响时,戴明娜把成绩单叠好塞进教案本,脸上压下所有情绪,只留了几分严肃走上讲台。

五十三张脸仰着,有的眼神亮晶晶的,显然还没意识到成绩的糟糕;有的已经从同桌的窃窃私语里捕到了风声,嘴角抿得紧紧的。

她把粉笔捏在手里,顿了两秒,才在黑板上写下 “63.5”。

粉笔划过黑板的 “吱呀” 声,在寂静的教室里格外刺耳。

“这次考试,我们班平均分年级倒数第一。” 她的声音比平时低了些,却像块石头砸进水里,瞬间让教室里的空气凝住了。

后排传来一声极轻的 “啊”,紧接着是铅笔滚落的 “嗒” 声。窗外的蝉鸣不知趣地钻进来,聒噪得让人烦躁。

“我知道,这不能全怪你们。” 戴明娜叹了口气,目光扫过全班,最后落在陈默身上。那孩子正盯着桌面的一道划痕,耳朵却悄悄竖了起来。

“但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反思: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堂,为什么别的班能把知识学活,我们却总在固定的思路里打转?”

这个班是她从初二接手的,这个年级她教了两个班。她有些郁闷。

下课铃响的瞬间,教室里像被扎破的气球,学生们涌着往外走,讨论声、笑声渐渐远了。戴明娜收拾教案时,余光瞥见陈默还坐在原位,脊背挺得笔直,却一动不动地盯着那张 78 分的试卷。

阳光透过窗户,在他试卷上的红叉上投下光斑,他的手指反复摩挲着最后一道题的步骤,指尖都有些发白。

戴明娜走过去,轻轻敲了敲他的桌子:“陈默,来我办公室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