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奠基者·理想主义的微光

我们的公司,始于一座简陋的工业园办公室。那时,空调时好时坏,夏天闷热如蒸笼,冬天寒风从窗缝里嘶嘶地钻。我的丈夫,林致远,就在那时加入了财务部。他是公司最早的员工之一,工号排在前十。

我认识他时,公司刚拿到第一笔风投。他戴着眼镜,身形清瘦,话不多,但聊起财务模型、成本控制和未来规划时,眼睛里有一种纯粹的光。那种光,叫做“理想”。

他不是一个圆滑的人。酒桌上敬酒词说得磕磕绊绊,对领导说不上谄媚,甚至有时会因为一个数据的准确性,固执地和技术部的同事争论半天。我常嗔怪他:“你这情商,也就只能埋头和数字打交道了。”他总是推推眼镜,憨憨一笑:“把事情做对,比说漂亮话重要。”

公司一路磕绊绊成长,他几乎是陪着公司“睡”过来的。通宵对账、周末跑银行、为了一个税务问题啃几天政策文件。他从普通职员做到主管,再到经理。公司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甲级写字楼,他的头衔变了,办公环境变了,但那份固执的认真,一点没变。

他对下属的好,是出了名的。那种好,并非刻意收买人心,而是他天性里的善良与责任感的自然流露。

小张家里老人突发重病,急需用钱,他私下悄悄借了钱,还主动帮对方协调公司借款流程;小李的孩子放学没人接,他大手一挥“赶紧去,剩下的活儿我帮你弄”;团队里谁工作上出了点小纰漏,他第一反应不是责骂,而是默默地修补完善,然后把人叫到一边,耐心地讲解错在哪里,下次如何避免。

“致远,你这样会把他们惯坏的。”我曾不止一次地提醒他,“职场不是大家庭,你太没架子,久了他们会觉得一切理所当然。”

他却不以为然:“都是背井离乡出来打拼的年轻人,不容易。将心比心,我对他们好一点,他们工作也能更安心、更投入。团队凝聚力不就是这么来的吗?”

每年年底,是他最较真也最“得罪”其他部门的时候。为了给部门员工争取更高的年终奖和绩效评分,他能抱着一摞摞数据报告,在总经理办公室门口等上一个小时,据理力争,细数每个人这一年的贡献和辛苦。

“别的部门负责人都是给自己多争点,就你,傻乎乎地全给下面人争。”我又是心疼又是无奈。

“钱要花在刀刃上,功劳要归到实干的人身上。他们才是真正做事的人。”他说这话时,眼神依旧清澈,一如当年。

我曾无数次幻想,如果我的上司能像他这样,我必定肝脑涂地,以报知遇之恩。我以为,人心都是肉长的,他的付出,理应换来同等的忠诚。

然而,我低估了职场的复杂与人性的幽暗。

第二章:裂痕初现·那场缺席的聚餐

公司上市前夕,气氛像一根绷紧的弦。高强度的工作压得每个人喘不过气,部门间的聚餐成了唯一的减压阀。

我们部门领导做东,邀请财务部全体联谊,美其名曰“加强沟通,增进感情”。消息传开,两个部门的人都颇有些兴奋,早早开始讨论去哪吃、吃什么。

那天下午,我还在琢磨晚上穿什么衣服,顺便给致远发了条消息,提醒他别忙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