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1节 意外的邀约

小学科学老师陈小满刚批改完作业,就接到大学教务处的电话——机械系李教授突发心梗,急需人暂代《机械设计基础》,校方通过她曾发表的“生活化科学教学”论文找到她,希望她救场。

第2节 临危受命的纠结

陈小满连夜翻出大学时仅学过的基础物理书,看着满页的机械图纸直犯怵。但想到“救急”二字,又想起自己常对学生说“别怕挑战”,最终咬牙答应,给自己定了“先撑过第一节课”的小目标。

第3节 突击恶补的夜晚

接下来三天,陈小满泡在图书馆,借遍机械入门书,还网购了《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视频,边看边用小学老师的方式记笔记——把“轴系零件”画成卡通小人,用箭头标注“分工”。

第4节 初入大学课堂

站在大学阶梯教室前,陈小满攥着写满“小技巧”的教案,看着台下几十张年轻却带着审视的脸,紧张得声音发颤,开场白差点说成“同学们请坐好,我们先唱首课前歌”。

第5节 被质疑的“幼稚”教学

讲到“机械结构”,陈小满举起提前做好的积木模型:“大家看,这就像搭积木,每个零件都有自己的位置……”话没说完,后排就传来嗤笑:“老师,我们不是小学生,不用玩积木吧?”

第6节 课后的自我怀疑

第一节课结束,陈小满躲在走廊角落,看着学生们议论“这老师行不行”,眼眶发烫。但她很快擦干眼泪,打开教案,在“改进”栏写下:“找更贴合大学生的例子,保留拆解思维。”

第7节 向工科老师取经

陈小满找到大学机械系的王助教,捧着笔记本请教:“怎么让学生觉得原理不枯燥?”王助教建议:“用他们熟悉的东西举例,比如自行车、无人机。”

第8节 重新设计课堂

陈小满熬夜修改教案,把“齿轮传动”改成“自行车链条怎么让轮子转起来”,还准备了拆下来的旧自行车零件,计划让学生亲手摸一摸。

第9节 课堂上的小转变

第二次上课,陈小满举起自行车零件:“谁能说说,这个齿轮怎么带动后轮?”原本沉默的课堂有了动静,一个戴眼镜的男生举手回答,虽然不全对,但陈小满立刻表扬:“观察得很仔细!”

第10节 第一次主动提问

讲到“轴承”,陈小满问:“大家平时转笔、开门,有没有注意过‘减少摩擦’的小设计?”这次,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老师,我家洗衣机滚筒好像有轴承,转起来很顺!”

第11节 制作教学模型

为了讲清“凸轮机构”,陈小满网购了简易材料,在家用纸板、木棍做出能活动的凸轮模型,手指一动,“推杆”就跟着上下动,她兴奋地拍了视频,准备上课用。

第12节 模型带来的惊喜

课堂上,陈小满演示凸轮模型,原本昏昏欲睡的学生都凑了过来。“原来凸轮是这么让零件动的!”有学生拿出手机拍照,陈小满趁机提问:“如果改变凸轮形状,推杆会怎么动?”

第13节 遭遇“硬骨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