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五二年的秋意渐浓,北京城的天空显得格外高远。陈哲从邮电学院放学回来,刚走进胡同口,就听见街坊们在供销社门前议论纷纷。

"听说要发粮票了!往后买粮得凭票供应!"

陈哲心里微微一动。作为穿越者,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供应不足,统购统销开始了。但他并不慌张,空间里的物资堆积如山,足够吃上好几十年的。一个人吃不完,根本吃不完。

真正让陈哲上心的是囤酒。 粮食紧张,酒就紧张,这些好东西往后有钱都难买到,必须趁现在大量储备。

接下来的几个月,陈哲开始了系统的囤酒计划。他跑遍了前门、王府井、东四所有的专卖店和供销社。

"同志,茅台还有多少?"陈哲在前门专卖店问道。

售货员指着角落里几个棕褐色的陶坛:"还剩五坛,一坛五斤装。"

"全要了。"陈哲毫不犹豫地掏钱。

在王府井百货,他看到青瓷坛装的汾酒,整齐地摆在柜台上。"这汾酒怎么卖?"

"一坛十斤,山西老窖出来的。"

"来十坛。"陈哲仔细检查了每个坛子的密封情况。

黑市更是他重点光顾的地方。每隔几天,他就去那个熟悉的院子。

"今天刚到一批四川来的五粮液,还是老式的陶坛装。"黑市贩子指着墙角的一排坛子。

"全要了。"陈哲逐个检查坛子的密封性,确认无误后付钱。

最厉害的一次,他通过黑市联系到一个山西的酒商,一次性买进了五十坛汾酒。交易在城外进行,陈哲租了辆板车,出城后就把酒收进空间,空车返回。

就这样,在1952年下半年到1953年上半年这段时间里,陈哲陆陆续续囤积了两百多坛各种名酒。茅台三十坛,汾酒一百坛,西凤酒四十坛,五粮液五十坛。

所有这些酒坛都被分门别类地码放在地窖和空间里。陈哲还特意在空间里划分出一个专门的区域,温度恒定,最适合存酒。

深秋的一个下午,陈哲在供销社听见售货员在提醒顾客:"听说马上就要用粮票了,先发北京市的粮票。"

陈哲心里明白,票证时代真的要来了。

回到院里,三位"大爷"还在为些鸡毛蒜皮的事较劲。易中海说要制定院规,刘海中要求每家汇报家庭情况,闫埠贵则忙着统计各家的情况。

陈哲冷眼旁观,只觉得可笑。这些人还在为院里这点权力争来争去,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晚上,陈哲清点着空间里的储备。各式酒坛码得整整齐齐,足足有五百多坛。

真正的保障都在神秘的空间里。无

寒风起,秋叶落。陈哲站在院子里,看着三位"大爷"还在争论谁该管什么事,只觉得一阵悲哀。

他们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困难还在后头。没有认识到为什么国家会颁布这种政策,这其实是用来平衡的,有些人有钱随便买,有些人没钱买不到,用粮票的意义是另外一种均贫富,但也有弊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粮票倒卖就开始了。甚至还有制作假票的。后面还发生了个窝案。

一整条的假票制作链。不过是过几年的事情了,陈哲历史学的不错,短视频没少刷到这个事情,大数据精准推送,五三到五五很尬尴的出现了没有全国粮票这玩意。

也就是说,你如果要出差,就要带着粮本去当地换临时粮票,还要手续费,所以这两年出门的人不但要介绍信,还要准备当地粮票(粮本是全家人一起用的,你带走了,家里人吃什么?),但单位一般会给准备一定量的粮票,倒不用太过于担心。

有个冷知识,全国粮票一斤带1两油。

粮票也分粗细,一般人家吃的二和面都是棒子面(非玉米面)+白面(灰色)的,富强粉很少,emmm.......普通人很少会有,特供,大家都懂。

陈哲无意院里的事,让他们慢慢闹,反正也闹不出什么,牵连不到他,他的枪可不是吃素的,赵伯伯说过:“只要你觉得他有伤害你的动机,你就可以开枪!”

怎么说呢,这句话有点霸道,但这年代真挺重要的,现在还要迪特活动呢,平时陈哲都把枪跟证放空间里,但他这也有点无厘头,有空间这玩意,小心点没人能伤到他,所以他敢去黑市这种地方,黑吃黑也不是没见过,被他反杀的人也有好几个了,都没说,没必要,反正也不是什么好人。

来这里快两年了,他已经习惯这里的日子了,后面存酒的速度也放下来了,存那么多做什么?自己喝点,留点就是了,该享受就享受,留给后代?不好意思,没那心情,毕竟上辈子也没后代。

近期最重要的事情,可能就是,何雨柱要办出师宴了,并且邀请了他,就下周的事,这代表他可以正式上灶了。工资会从学徒期的18一下子到50左右,2个人绝对够花。

据说厨师的出师宴师父会给徒弟一套刀具作为出师礼,陈哲央求了赵伯伯,让他从四川定制了一套刀具,准备到时候送给何雨柱当作礼物,很用心了好不好。四川有好几家私人刀具锻造店,他挑的是“邓家刀”

剧里何雨柱就是个野厨子,根本没人邀请他去掌勺宴席,就因为他自己被易中海忽悠,断了师承,师父要给徒弟背书的,吃入口的东西,没有名人担保,谁会放心你?厨艺再好也没用,勤行就这规矩。以前学徒没工资,建国后才有的,不准剥削嘛!何雨柱一直都有工资,18一个月,也不知道他怎么迷了心捡垃圾过活,傻逼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