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鹤山寻踪:秋闱前的失踪案
扬州的秋,总像被瘦西湖的水汽泡透了。
辰时的雾还没散,像一层薄纱裹着街巷,鹤山书院外的青石板路沾了层细密的露,踩上去咯吱作响,混着远处瘦西湖的桨声,倒有几分清雅。书院正门的 “鹤山书院” 匾额是前朝大儒手书,漆皮虽剥了些边角,却仍透着股墨香浸润的书卷气;匾额下两尊石鹤,翅膀沾着青苔,像是刚从湖水里掠回,还带着湿冷的绿。
碑林在书院东侧,三十余块石碑沿老柳树根排开,最古的一块刻着 “开宝三年建院”,字迹已有些模糊;最新的便是三天前立的 “院试榜首苏墨” 碑,碑石还泛着新凿的白痕。此刻碑前围了五个穿青衫的学生,为首的柳清砚攥着本卷边的《策论详解》,指节泛白,书页边缘被反复摩挲得发毛 —— 这是苏墨半月前借他的书,如今书还在,人却没了踪影。
“昨儿未时,我去湖心亭给苏墨兄送点心,还见他伏在石凳上改策论。” 柳清砚的声音带着颤,月白长衫的袖口沾了点湖泥,显然是急着赶来时蹭的,“他桌案上摆着盏没凉透的碧螺春,茶盏是‘景瓷轩’的青花款,是上月他中了院试榜首,山长魏长亭亲赏的。我问他怎么还不回房歇着,他只抬头笑了笑,说‘再改改,这篇策论关乎秋闱公道’。桌角还压着张折得方方的纸条,上面写着‘三甲页,七行字’,我追问是什么意思,他却把纸条塞进袖袋,只说‘别问,也别告诉旁人’。”
站在他身边的方明突然插话,声音压得极低 —— 他是书院的杂役生,靠帮先生抄书、给学生送水挣束脩,常帮苏墨誊写文稿:“前天深夜我起夜,见苏墨兄提着灯笼往碑林走,后面还跟着个穿灰袍的人。我躲在老柳树后,听见他们争执,‘周教授’‘买题’‘林太傅’这几个词听得真切。后来那人猛地推了苏墨兄一把,苏墨兄怀里的书掉在地上,我趁他们走后捡起来,见扉页上用墨写了个‘盐’字,旁边还画了个小鹤 —— 跟书院石鹤的模样一模一样。”
墨云深蹲在湖心亭的汉白玉石凳旁,指尖轻拂过凳面上的墨迹 —— 是城南 “文渊阁” 专供的松烟墨,墨色浓黑得发沉,笔尖勾勒的 “盐” 字只写了左半边的 “卤”,右半边的 “皿” 刚起笔就断了,墨痕在石凳缝里晕开半寸,像是写字人突然被打断时的仓促收笔。他抬头望了眼亭外的残荷,荷叶间飘着片青竹纸,用竹竿捞起时,纸角还沾着点藕丝,显然是从亭内飘出去的。
“这纸上有吏部的‘阅卷印’。” 墨云深将青竹纸凑到晨光下,纸面上印着个指甲盖大的朱红印记,边缘是五瓣梅花纹 —— 这是吏部专供秋闱阅卷官的印记,印泥里掺了朱砂和麝香,寻常书院学生连见都见不到,“苏墨能拿到带这种印记的纸,说明他不仅接触过秋闱的核心环节,甚至可能提前看到了考题。”
萧无涯的声音从碑林方向传来,他刚从书院老仆陈老的住处回来,暗红官服的下摆沾了些碑林的青苔,靴底还蹭着点碑石碎屑。陈老住的偏院在书院西北角,院里种着棵百年老桂树,树下摆着个青石磨盘,磨盘上还剩点没磨完的黄豆 —— 陈老每天清晨都会磨豆浆,给家境贫寒的学生送早点,苏墨就是常去取豆浆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