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哲对着电脑屏幕上的《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深度解析》揉了揉太阳穴,金丝眼镜滑到鼻尖,露出一双带着倦意却依旧清亮的桃花眼。作为国内顶尖高校的金融经济学博士,他刚结束一场长达三天的课题研讨会,此刻正试图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里,找出大萧条时期美国银行业改革中被人忽略的套利空间——纯粹是学术强迫症发作,跟钱没关系。
桌上的美式早已凉透,咖啡因的后劲却让他精神亢奋。他伸手去够桌边的资料夹,指尖刚碰到泛黄的《联邦储备系统年度报告(1932)》,窗外突然劈下一道诡异的紫蓝色闪电,电脑屏幕瞬间爆出刺目的白光。安哲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像是被扔进滚筒洗衣机高速甩动,下一秒,他重重摔在坚硬的地面上,眼镜飞出去老远。
“咳咳……”呛人的煤烟味钻进鼻腔,安哲捂着胸口咳嗽,挣扎着坐起身。眼前不是熟悉的书房,而是一条狭窄、泥泞的街道。两旁是红砖砌成的矮楼,招牌上的英文单词带着老式印刷体的笨拙,穿着粗呢大衣、戴着圆顶礼帽的行人匆匆走过,偶尔有辆黑色福特T型车驶过,扬起漫天尘土。
一个穿着补丁围裙的小男孩抱着一摞报纸跑过,叫卖声清脆又急促:“号外号外!罗斯福总统宣布全国银行休假!三月六日起所有银行暂停营业!”
安哲猛地僵住。1933年3月6日?罗斯福刚上任就颁布的银行紧急法令?他低头看向自己——身上还穿着研讨会时的深蓝色西装,在一群灰头土脸的行人里,活像刚从橱窗里逃出来的模特。更要命的是,他摸遍全身口袋,只找到一部没电的手机、一支钢笔,还有钱包里几张2024年的人民币——在这个年代,跟废纸没两样。
“先生,您没事吧?”一个温和的女声在旁边响起。安哲抬头,看到一位穿着米色连衣裙的年轻女士,手里提着菜篮,眼神里带着关切。她的头发挽成整齐的发髻,脸上没化妆,却透着一股干净的书卷气。
“我……没事,谢谢。”安哲尴尬地笑了笑,试图找回自己的声音,“请问,这里是纽约吗?”
“是纽约的布鲁克林区。”女士点点头,好奇地打量着他,“您看起来不像本地人,是来出差的?这身衣服真时髦。”
安哲干笑两声,总不能说自己是从九十多年后穿过来的。他定了定神,快速梳理现状:现在是1933年3月6日,罗斯福刚宣布银行休假,全国银行停业整顿,民众手里的银行券随时可能变成废纸,市场陷入恐慌——而他,一个兜里比脸还干净的现代金融博士,要在这个饿殍遍地的大萧条时代活下去。
“女士,抱歉打扰,我叫安哲,”他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诚恳,“我遇到点麻烦,钱包和证件都丢了,能不能……能不能借我几美分?我保证会还的。”说完这句话,他自己都觉得脸红——前世顺风顺水的博士,这辈子居然要靠乞讨开局。
女士愣了一下,随即从口袋里掏出三枚1美分的硬币,递了过来:“我叫艾拉·怀特,在附近的小学当老师。这点钱不多,你先买点面包垫垫肚子吧。”她犹豫了一下,又补充道,“现在银行都关门了,大家日子都不好过,你要是没地方去,或许可以去码头碰碰运气,有时候会有临时搬运的活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