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三年前的秋天,母亲突发脑溢血送进ICU。苏晚攥着缴费单在楼梯间哭到窒息,是林深抱着一摞文件出现:“我是林氏基金的负责人,这是五万块,先交住院费。”

“为什么帮我?”苏晚抽噎着问。

林深蹲下来,帮她理了理被雨水打湿的刘海:“我妈走的时候,也因为凑不出手术费。”他从钱包里抽出张照片,“她最后说的话是‘对不起,拖累你了’。”

苏晚看见照片里的女人,和母亲有七分相似。

“这卡你拿着,就当我借你的。”林深把银行卡塞进她手里,“等我赚了钱,连本带利要还。”他笑了笑,“但别让我后悔,好吗?”

那时苏晚以为,这是两个被命运捶打过的人,彼此取暖的约定。

直到今天颁奖礼上的一句话,像根针挑破了所有滤镜——“你配不上这份资助”。

手机在床头震动,是辅导员发来的消息:“林总让我转告你,明早九点到他公司,带齐所有消费凭证。”

苏晚盯着屏幕,突然翻出记账本。过去三年,她记了三本账:给母亲买药的日期、家教赚的钱、给林深买的胃药(他总说忙得吃不上饭)。至于那些“奢侈品”——其实是帮导师带的样品,餐厅是课题组聚餐,小户型是学校人才公寓,补贴后每月只花八百。

“他在撒谎。”苏晚喃喃自语。

她打开电脑,搜索“林氏教育基金”。官网首页挂着“助力寒门学子”的标语,下面滚动着受助学生的感谢视频。可她往下翻,发现三年前同时有七个贫困生接受资助,如今只剩她一个。

“为什么是我?”苏晚突然想起,每次林深来看她,总爱摸她书包上的校徽,“我就喜欢看你穿校服的样子,朴素。”

原来在他眼里,她该永远是那个在银杏树下哭的穷学生,而不是会买新外套、会化淡妆、会努力活得体面的苏晚。

窗外的银杏叶又落了一片,打着旋儿贴在玻璃上。苏晚合上相册,把记账本塞进帆布袋。

明天去公司,她不仅要还卡,还要问清楚——林深,你究竟是可怜我,还是在可怜当年的自己?

林深为何选择性“遗忘”苏晚的真实消费?三年前其他受助学生为何退出?他母亲的故事,是否藏着更深的秘密?

3 朋友圈的裂痕

苏晚删掉了最后一条朋友圈。

那是上周她发的实验室日常:白大褂沾着试剂,手里举着成功的培养皿,配文“终于出数据了!”。评论区里,林深点了个赞,又留言:“不错,继续保持。”

现在这条动态消失了。她盯着“已删除”的提示,突然想起上周和林深的对话。

“怎么不发朋友圈了?”他坐在她对面,推过来一杯热奶茶。

“太忙了。”苏晚低头搅奶茶,“最近在赶论文。”

林深笑了:“别总闷在实验室,女孩子要适当社交。”他从包里掏出条项链,“送你,别总戴那条旧的。”

苏晚看见吊坠是个小书本,和她母亲留下的银镯子叠在一起,硌得脖子发疼。

“太贵重了,我不能收。”她推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