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高峰的霓虹刚漫过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林悦就抱着笔记本冲进了地铁。车厢里人挤人,她把笔记本顶在胸前,指尖在手机屏幕上飞快滑动 ——# 千万网红黄善助农直播造假 #的话题正以每分钟两千条的速度刷新,热评第一的 “骗子滚出助农圈” 已经被点了五十多万次。她的指腹在 “助农” 两个字上反复摩挲,三天前的画面突然跳出来:黄善蹲在田埂上,裤脚沾着泥,手里捧着个红薯笑得露出虎牙,说 “青山村的红薯甜得能流蜜,帮老乡们多卖一单,他们冬天就能多买件棉袄”。怎么才三天,就成了 “用外地低价红薯冒充特产” 的骗子?
作为粉丝量刚过五万的自媒体人,林悦太清楚这类热点的分量。她的账号 “都市观察录” 靠两篇外卖员生存实录小范围出圈,最高的一篇阅读量也才八十万,离真正能让她摆脱 “兼职撰稿人” 身份的 “爆款” 始终差一步。这次黄善的事,若能挖出不一样的东西 —— 不是简单的 “造假曝光”,而是背后的隐情,或许就是她的破局机会。地铁到站时,她在笔记本上写下:“黄善:从‘助农红人’到‘造假骗子’,中间差了什么?” 笔尖顿了顿,又添上一句:“别只看评论,去看评论外的人。”
第二天清晨六点半,林悦就蹲在了黄善工作室楼下的咖啡店。穿堂风裹着深秋的凉意,她裹紧了风衣,盯着玻璃门里进进出出的工作人员。八点十分,一个穿灰色连帽衫的男人低着头快步走出,黑色口罩遮住了大半张脸,露出的眼尾泛着红,眼下的青黑重得像涂了墨 —— 是黄善。林悦攥紧录音笔追上去,鞋跟敲在柏油路上发出急促的声响,“黄老师,我是‘都市观察录’的林悦,想跟您聊两句助农直播的事。” 对方脚步猛地顿住,肩膀僵了僵,却没回头,只低声说了句 “别跟着我”,声音哑得像砂纸磨过干木头,风一吹就散了。
林悦没放弃。接下来的两天,她每天都守在工作室楼下,有时是清晨,有时是深夜。第三天傍晚,她看到黄善的老助理张姐提着外卖出来,快步上前递了瓶热奶茶:“张姐,我知道您难,但我真不是来添乱的,就想知道黄老师到底为什么这么做。” 张姐盯着她看了半分钟,奶茶的热气模糊了眼镜片,最后叹了口气:“明天上午十点,你来工作室吧,他说见你最后一面。”
工作室在写字楼 23 层,落地窗外是鳞次栉比的高楼,玻璃反射着灰蒙蒙的天。室内却没什么生气,沙发上堆着没叠的外套,茶几上散落着空咖啡罐,只有一个掉了瓷的搪瓷杯摆得整整齐齐 —— 杯身上印着 “青山村助农合作社”,红色的字褪得发粉,杯口还有个小缺口。黄善坐在沙发上,没化妆的脸比镜头里瘦一圈,下巴上冒出了青色的胡茬,他拿起搪瓷杯抿了口热水,手指反复摩挲着杯身上的字。
“那些红薯…… 确实不是青山村的。” 黄善的声音突然响起,打破了沉默。林悦刚要打开录音笔,他又补充道,“但不是我想造假。” 他从手机相册里翻出一张照片,是个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的老人,手里捧着个裂了缝的红薯,背景是干裂的土地。“这是我爷爷,去年冬天走的。他一辈子都在青山村种红薯,说红薯是咱村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