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 宋青书从怀中取出一张折叠整齐的字条,递到俞莲舟面前,“弟子前几日下山采购物资,听说大都的汝阳王府最近调动频繁,还招募了不少江湖邪派人士。他们若趁我们主力外出,偷袭武当山,后果不堪设想。”
俞莲舟展开字条,上面不仅写着宋青书刚才说的三点,还画着简单的地图,标注了汝阳王府可能出兵的路线,以及武当山需要加强防守的关口。字迹工整,条理清晰,完全不像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能考虑到的。
“你这些想法,是何时琢磨的?” 俞莲舟放下字条,语气里少了几分严厉,多了几分温和。
“弟子这些日子跟着二师叔处理门派产业,时常听山下的商户说起元兵的动向,也读了些前朝的兵书,才慢慢琢磨出这些。” 宋青书没有隐瞒,也没有夸大,“弟子知道,这些想法或许有些稚嫩,但实在担心门派安危,才斗胆向二师叔进言。”
俞莲舟沉默了片刻,突然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云海:“你说得有道理。我刚才在厅里,也觉得少林此次行事太过仓促,只是没你想得这么周全。你且等着,我去前厅找你师父和掌门师兄商议。”
宋青书站起身,躬身行礼:“弟子遵命。”
半个时辰后,前厅传来消息,武当最终决定:由宋远桥带领张松溪、殷梨亭两位师叔,再加上三名弟子随行,俞莲舟留守武当,主持防务;而宋青书则以 “联络沿途正派、探查元兵动向” 为由,提前出发,暗中前往光明顶,若情况危急,便设法传递消息,但若事态可控,便不直接参与六大门派与明教的争斗。
出发前一夜,宋青书去了武当山的库房。库房由两位年迈的道长看管,里面存放着武当历代弟子使用过的兵器和典籍。宋青书说明来意后,老道长领着他走到库房深处,指着角落里一个落满灰尘的木箱:“这里面是当年清虚道长用过的兵器,他老人家擅长软剑,可惜后来软剑在一次抗元中遗失,只剩下这柄备用的。”
宋青书打开木箱,里面铺着暗红色的绒布,一柄约莫三尺长的软剑静静躺在上面。剑身呈银白色,靠近剑柄处刻着 “流云” 二字,剑身柔韧,轻轻一弯就能贴在手臂上。他拿起软剑,试着挥舞了几下,剑身划过空气,只发出轻微的 “咻咻” 声,果然适合速战速决和暗中行动。
“多谢道长。” 宋青书把软剑系在腰间,外面罩着长袍,丝毫看不出来。
离开库房后,他又去了自己的住处,取出一个小巧的瓷瓶,里面装着他自己研制的伤药。这伤药是他根据武当秘制金疮药改良的,加入了几种罕见的草药,不仅止血快,还能防止伤口感染。他还特意嘱咐山下的铁匠,打造了十余个小巧的信号弹,外壳是铜制的,里面装着易燃的硫磺和硝石,只要点燃引线,就能发出红色的火光,在夜里能传出去十几里。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宋青书就背着行囊,牵着一匹枣红色的马,在山门口与宋远桥告别。
“青书,路上务必小心,若遇到危险,不要逞强,先保全自己。” 宋远桥拍了拍他的肩膀,眼神里满是担忧,“联络沿途正派时,要记住武当的规矩,不卑不亢,不要轻易许诺,也不要得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