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林砚深吸一口气,猛地拉开门。雨幕里,空荡荡的巷子延伸向远方,连个人影都没有。只有门口的青石板上,放着一个白色的信封,信封上没有署名,也没有地址,只有一行用毛笔写的字:“今夜子时,石桥下见。”

林砚拿起信封,指尖触到信封的瞬间,一股寒意顺着指尖蔓延到全身。信封很凉,像是刚从冰水里捞出来一样。她抬头看向巷口的石桥,刚才那个穿黑色风衣的男人已经不见了,只有一把黑色的伞,孤零零地靠在石桥的栏杆上,被雨水打湿,泛着冷光。

第二章 石桥夜约

晚饭林砚没吃多少,心里总惦记着那个白色信封。她把笔记本翻了一遍又一遍,后面的内容大多是关于“渡魂”的记录,比如“某年清明,王阿婆魂归,执念为见孙子最后一面”“某年清明,李叔魂留,因未还邻居半袋米”,每一条记录后面,都画着一个小小的铜铃,和木盒里的钥匙上挂的铃铛一模一样。

最让她在意的是最后一页,字迹比前面的潦草很多,像是在匆忙中写下的:“若我未归,让砚砚将铜铃挂在石桥下的老柳树上,切记,清明子时,不可晚,不可早。”

这是妈妈的字迹,后面的日期,是她七岁那年的清明。

林砚的心沉了下去。妈妈走的那年,正好是她七岁的清明。难道妈妈不是去了远方,而是……已经不在了?那外婆为什么要骗她这么多年?

窗外的雨还在下,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巷子里一片寂静,只有雨声和偶尔传来的猫叫。林砚把铜铃钥匙放进衣兜,拿起外婆留下的旧伞,决定去石桥下看看。她想知道,那个让她子时去石桥下见的人,到底是谁;也想知道,妈妈写下的“渡魂”,到底是什么意思。

巷子很窄,青石板路被雨水泡得滑溜溜的,林砚走得很慢,生怕摔倒。走到巷口时,她看见石桥下的老柳树上,挂着一盏白色的灯笼,灯笼里的烛火在雨风中摇曳,忽明忽暗,像是鬼火。

石桥下已经站了一个人,正是傍晚时看见的那个穿黑色风衣的男人。他没有撑伞,雨水打湿了他的头发和衣服,贴在身上,却丝毫不见狼狈。他手里拿着一个黑色的布袋,看见林砚过来,抬起头,眼神依旧很冷。

“你来了。”男人开口,声音低沉,像是大提琴的最低音。

“是你让我来的?”林砚停下脚步,和男人保持着一段距离。

男人点了点头,从布袋里拿出一个东西,递给林砚。是一个小小的纸人,纸人穿着蓝色的斜襟衫,和外婆照片里穿的衣服一模一样,纸人的脸上,画着外婆的眉眼,虽然简单,却很传神。

“这是……”林砚接过纸人,指尖又是一阵寒意。

“你外婆的魂,困在这条巷子里三年了。”男人说,语气很平静,像是在说一件很平常的事,“她的执念,是见你一面。”

林砚的心脏猛地一跳,手里的纸人差点掉在地上:“你说什么?我外婆……她已经走了三年了,怎么会有魂?”

“人死后,若有执念未消,魂就会留在生前最牵挂的地方,直到执念解开。”男人看着她,眼神里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你外婆走的时候,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她怕你一个人在外受委屈,也怕你忘了这条巷子,忘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