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午夜钟声里的失踪
青川镇的钟楼矗立了百年,每到午夜,十二声浑厚的钟声都会准时响彻全镇。可今夜,第十一声钟响后,镇东的裁缝铺突然亮起刺眼的灯光,紧接着,一声尖叫被突如其来的暴雨吞没。
第二天清晨,裁缝铺老板林秀的失踪成了镇民议论的焦点。她的铺子门虚掩着,缝纫机上还放着没缝完的蓝布旗袍,柜台抽屉被撬开,里面的现金却分文未少。更诡异的是,铺子地上散落着七枚铜钱,摆成了一个奇怪的弧形,正对着墙上挂着的老式挂钟——钟摆停在了11:59,时针和分针重合,指向钟楼的方向。
“这铜钱阵邪门得很,我奶奶说过,是用来‘锁魂’的。”杂货店老板王婶攥着围裙,声音发颤,“前几天我还看到林秀在钟楼底下徘徊,好像在找什么东西。”
刚调来镇上派出所的年轻民警陈默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起一枚铜钱。铜钱边缘泛着青绿色的锈迹,正面刻着模糊的“光绪元宝”字样,背面却刻着一个从未见过的符号——像一只睁着的眼睛。他抬头看向不远处的钟楼,塔身爬满藤蔓,顶层的钟室窗户破损不堪,在晨雾中透着一股阴森的气息。
“林秀失踪前,有没有接触过特别的人?”陈默问围观的镇民。
“有个外乡人,前几天总来她铺子里做衣服,说要做一件和几十年前镇上一个女学生穿的一模一样的旗袍。”镇小学的老校长张启山推了推眼镜,“那女学生叫苏晚,民国三十六年的时候,也是在午夜钟声后失踪的,至今没找到下落。”
陈默心里一沉。他翻开派出所的旧案卷,果然找到了苏晚的失踪记录:民国三十六年七月十二日,午夜钟声后,苏晚从学校宿舍失踪,现场同样发现了七枚铜钱,摆成相同的弧形。案卷最后附了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的苏晚穿着蓝布旗袍,站在钟楼前,笑容青涩。而林秀铺子里没缝完的旗袍,和照片里的一模一样。
当晚,陈默独自来到钟楼脚下。午夜的风带着湿气,吹得藤蔓沙沙作响。他顺着锈迹斑斑的楼梯往上爬,每走一步,楼梯都发出吱呀的声响。钟室里积满灰尘,巨大的铜钟挂在横梁上,表面刻着复杂的花纹。突然,他注意到钟壁上有一道裂缝,裂缝里卡着一张纸。
他伸手掏出纸,展开一看,是一张泛黄的信纸,上面是娟秀的字迹:“他们在找‘钟楼的秘密’,铜钱阵是警告,下一个就是……”字迹写到这里突然中断,纸的边缘沾着暗红色的痕迹,像是干涸的血迹。信纸的落款日期,正是苏晚失踪的前一天。
就在这时,十二声钟声突然响起,陈默吓得手一抖,信纸掉在地上。他弯腰去捡,却看到地面上不知何时多了一枚铜钱——和裁缝铺里的一模一样,正面朝上,刻着“光绪元宝”的字样,背面的眼睛符号,仿佛正盯着他。
2.民国旧案的回响
陈默将信纸带回派出所,交给县局的技术科鉴定。鉴定结果显示,信纸上的血迹属于女性,年代久远,无法匹配现代DNA数据库,但信纸边缘的指纹,却意外匹配到了一个人——镇西养老院的老人周淑琴。
周淑琴今年八十七岁,瘫痪在床,说话含糊不清。陈默带着照片和信纸来到养老院,当周淑琴看到苏晚的照片时,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嘴里反复念叨着:“晚晚……铜钱……钟楼底下……”